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华西坝的钟声永不停歇 《华西坝的钟声》序

达州日报 2020-09-25 09:49 大字

原四川医学院口腔系七九级学生黄北平著、刘秀品整理的《华西坝的钟声》一书,公开出版时要我写几句话,从哪里写起呢?就从这本书写起吧。

原华西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声名远播,虽几经更名,但师生心中永远深藏着华西情结。

从华西坝走出的学子遍布全球,介绍这所学校的书籍亦是众多,但《华西坝的钟声》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教学和最普通的生活琐事入手,描写众多教过他的老师,反映老师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生动地展现时代的变迁、教育的改革、人性的光辉、梦想的追求,这样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真实的故事最精彩,质朴的情感最动人,散发乡土味的语言最接地气。作者用细微的观察,通俗的笔墨,对教过他的老师拍“特写镜头”,展现了老师高尚的师德师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精心刻画了老师的个性特点,使从他笔下走来的老师虽然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但个个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可亲可信。特别是书中收录了作者采访中拍摄的照片,再现了华西部分老师晚年不为其他学子知晓的另一面,使这本书的特点愈加突出,犹显珍贵,很有史料价值,无疑是写华西坝又一本难得的好书。

黄北平在四川医学院读书的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正徐徐拉开。学院的广大老师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呕心沥血,千方百计将平生所学的本事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那个年代的学生也特别争气,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读大学的机会,目标远大,学习刻苦,政治素质高,基本功扎实。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巨浪奔腾汹涌,滚滚向前。时势造英雄,他们借天时地利人和,很快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改革开放的惊涛骇浪中,演奏出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华美乐章。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就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正是通过那个特殊时段的特殊高考,通过老师们的精心教育,发现和储备了一大批宝贵人才,使伟大的改革开放有了后劲、有了韧劲、有了不竭的动力。玉不琢不成器,园丁的辛勤付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于1956年从四川医学院毕业,刚进入医学岗位时,父亲就这样告诫我:选定了做医生,就要明白两件事——一是做医生非常辛苦,一辈子不会轻松;二是治病救人就不能是一件赚钱的事,做医生不会成为有钱人。父亲曹钟梁是一名教授,曾任华西大学医学院院长,是上世纪40年代著名内科传染病专家。他老人家对我这朴素的告诫,让我受用一生。在我60多年的行医生涯里,无论是下乡锻炼、在国内做医生,还是到国外读研究生、当访问学者,凭借父亲的这两条告诫——不怕苦、不贪财,走过了无数坎坷,成就了现在的我。

我家在华西,长在华西,学在华西,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也在华西,是华西培养了我,华西传统给了我终生的精神财富。虽然后来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华西坝,但我的青春年华大部分都是在华西坝度过的,华西坝是我的家、是我的根。我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50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永远记得我是一代华西人。

《华西坝的钟声》写到的老师,大多数是我的同事,有的还是我的前辈,我不但认识他们,还很长时间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对他们相当熟悉。他们在动乱年月中受过的苦,我受过;他们享受的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的快乐,我也享受过。遥想在华西坝生活和工作的日日夜夜,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我怀念华西医科大学,怀念一起并肩战斗过的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

该书以《华西坝的钟声》为题很有深意。那嘹亮的“钟声”是一个象征,是全校师生向着更高目标进军的战鼓,是冲向医学科学又一个高地的号角,是华西人的精神支柱,是华西坝人永不甘落后的铮铮誓言!不管华西医科大学的名称怎么变,过去叫华西大学,后称呼四川医学院,如今叫华西医学中心也好,巍然地耸立在华西坝的钟楼不会变,华西的百年传统精神永远不会变,也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消融。先辈们留下的“仁智忠勇”的校训不会变,医学领域“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原则不会变,千千万万华西学子的“华西情结”不会变!

愿华西坝的钟声为华西的回归复兴,永远高亢洪亮!

(注:曹泽毅教授,原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十三大代表。)

□曹泽毅

新闻推荐

四川省第二届节能环保品牌奖揭晓 14家企业获奖

颁奖现场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唐千惠鲍安华文/图)9月24日,四川省第二届节能环保品牌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共有14家四川企业分...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