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拼搏不息 只为世界领先

南充晚报 2020-09-22 00:41 大字

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并确证材料可诱导骨形成, 首创“骨诱导人工骨”, 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新概念,被国际生物材料学界誉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世界领路人”。他就是南充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家、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张兴栋。

9月19日中午,张兴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和团队正在努力建立完整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体系,以及推动生物材料产业化等。

“骨诱导技术”成“划时代的发现”

“把一种多孔磷酸钙生物陶瓷植入体内, 隔段时间新骨就会在陶瓷中形成,陶瓷自身会慢慢消失,转变成人的新骨头。”关于什么是“骨诱导性生物材料”,张兴栋解释说。

这项在全球范围内完全由张兴栋原创的技术和理论成果,尚无可借鉴或是打比方的对象。因此,当介绍自己是干什么时,张兴栋说“我从事的是‘修人’的活,一个人哪里的骨头或者组织坏了,用材料把它‘修’好。”

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的张兴栋,“本业” 理所当然是固体物理。1983年, 他在与时任华西口腔医院院长、陈安玉教授交流时,碰撞出火花,开始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起点就是医院临床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次, 张兴栋做颌面骨修复实验时, 发现原来的陶瓷材料强度不够,影响疗效,于是他把一种材料埋进动物肌肉里试验,过了几个月,这种材料变成了新的骨头。由此,张兴栋带领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并进一步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具有诱导骨再生作用,提出“骨诱导生物材料”。

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原科技部973计划等支持下, 张兴栋不断证实自己的发现———来自老鼠、猴子、猪等动物的1万多张切片和大量实验、佐证;从基因激活、基因表达探寻理论路径,证明理论模型。 经过不断的实验结果和国际交流累积,“骨诱导生物材料” 终于得到国际生物材料科学界的认可,被认为是“划时代的发现”。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第八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 张兴栋受邀作大会首个报告。2009年, 他再次受邀在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上作报告。2014年2月,基于“是对骨骼-肌肉系统治疗的开创性贡献, 引领生物材料产品开发”,张兴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当年美国工程院评选的11名外籍院士中,张兴栋是唯一一名中国人。

研发新材料治疗骨质疏松

2018年6月, 国际生物材料界的第二次定义共识会在成都举行。张兴栋提出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经大会投票通过后,作为新定义列入“21世纪生物材料定义”,这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义。

从“骨诱导生物材料”到“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让科研有了更多的遐想。张兴栋说,将来,不仅骨头、软骨组织,甚至是神经系统坏死, 在利用新型生物材料后,都有机会获得“重生”。

在张兴栋看来,以可诱导组织再生材料为核心的新一代生物材料,已成为生物材料发展的方向和前沿, 将在未来10至20年成为生物材料产业的主体。 为此,张兴栋带领团队不舍昼夜科研攻关,致力于建立完整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体系,推动生物材料产业化、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将以生物材料为特色的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如今, 张兴栋的研究已经取得新进展。“骨质疏松在国际上都是一大难题,通过吃药方式,磷和钙很难进入骨头,我要做的是让一种新材料直达骨头,起到愈合作用。”张兴栋说,此项研究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寄语年轻人先做人再做学问

3岁时,张兴栋离开南充,至今一直生活在成都。最高学历是本科,满口四川话,没有留学经历,张兴栋自称是“草根院士”。“我是土生土长的院士,是在祖国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院士。”张兴栋说。

如今,张兴栋的工作非常忙碌,但他时常关注教育,关注年轻人的成长。他常常对带的20多个研究生说:“人的成长,必须经历摸爬滚打的磨炼,不吃点苦不行。”张兴栋曾经的一个学生, 因交不出他所要求的在生物材料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一度想放弃,在他的鼓励下,最终这名学生发表的论文入选当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张兴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寄语年轻人,要抓住机遇,勤奋工作。“现在科研的环境、条件、经费,都好多了,机遇多多,但一定要勤奋,沉得下去,一门心思去钻研,不要怕失败。”张兴栋认为, 年轻人要成长起来, 首先是要学会做人,树立起远大理想,其次才是做学问。

新闻推荐

院士“智慧”加码万亿产业 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要继续跑出加速度

两院院士四川行电子信息专题对接会现场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成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