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汉中90后小伙自学川剧变脸 变出精彩人生

汉中日报 2020-07-31 08:32 大字

?向殊向记者展示变脸技艺。

本报记者 朱媛媛 李佩蓉 文/图 随着歌曲《变脸》的响起,身着黑色戏服的青年变脸表演者向殊跟着节奏挥舞着红扇,踱步走来,一拂袖、一顿首,戴在脸上的脸谱瞬间就变换了。7月27日,在他位于汉台区劳动西路的工作室里,记者近距离观看了一场小型变脸秀,并且听他讲述了与川剧变脸艺术的不解之缘。

今年24岁的向殊是汉中宁强人,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14岁的时候只身前往四川打工,一家火锅店成为他第一个落脚点,在这里他第一次现场观看了川剧变脸表演。“四川是‘川剧变脸’的发源地,我第一次看到时,就被它变幻莫测的动作,色彩斑斓的脸谱震撼。从那之后,我每天都在琢磨其中的奥秘,怎么变出脸来的?怎么能那么快变出脸来的?我有没有可能也学会变脸?这些问题困扰着我,到了茶饭不思的程度。”

但是当他鼓足勇气向火锅店里那位表演者取经时,一盆冷水却浇到他的头上。“这门艺术传内不传外,只传给自己的儿子,他不能收我为徒。”无法正规的拜师学艺,他只能在网上找到表演视频自学。“自学”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打工的地方,每天都有变脸表演,闲暇时他仔细观察师傅的一举一动,牢记在心里,回到宿舍就开始反复比划。但是看到的都是零碎的动作,为了更好的学习,网吧成了他的学习根据地,他在网上搜集经典的变脸表演视频,一遍一遍地看,一帧一帧地看,几分钟的视频他往往一看就是一天。公众场合不方便练习,仔细研究好一个动作,他就赶紧跑回宿舍练习,发现有问题,又跑回网吧重新放慢视频看,就这样一直循环。终于,师傅被他坚持不懈的态度打动,在最关键的步骤和道具上为他指点了迷津,一语点醒梦中人,他慢慢掌握了变脸的奥秘。

刚开始缺乏资金,脸谱、道具很多都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一张脸谱从绘画、裁剪到缝制,过程非常复杂。没有绘画基础的他,完整地画好一张脸谱图案就需要很长时间,“先从网上下载图案打印出来,再用一张透视度高的纸临摹,勾勒出线条,涂色。掌握技巧之后再在布上绘制,有时候好不容易画好了,戴到脸上却又发现不合适自己的脸型,只能推倒重来。”通过不断实践,如今他依照模具已经完成了20多张脸谱,有些脸谱已经和他的脸型严丝合缝。“这些脸谱就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一步步见证着我的表演从稚嫩到成熟。”

变脸要求演员与音乐节奏相协调,要有很好的乐感,脸谱都有一定的顺序,演员需根据脸谱的角色做出肢体动作。向殊说,角色变换不到一秒时间,动作要敏捷,不露痕迹,脸谱人物的惊恐、绝望、愤怒等情绪的突然变化要掌握。圆场步、扎马步、练手型、编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功,需要他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琢磨和练习才能完成。自学了三个月,他有了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姐姐结婚,家里人让我上台助兴,我也是硬着头皮上,还好顺利完成了表演,大家的反响也很好,增加了我的自信。”表演过后,他将这套动作又进行了修改,让整个表演更加流畅、完美。

2013年底,18岁的他辞去了火锅店的工作,拉着一只行李箱走南闯北,开始了职业表演之路。年轻又新鲜的面孔来表演这个传统艺术,开头难免不顺“。为了推销自己,我就提供免费表演,只有吸引到观众,我才能接到订单,而且我需要不停的表演,听到更多人的意见,才能不断改进我表演中的不足。”正是这种踏实的作风,短短几个月,他的变脸绝活受到了市场的认可,陆续接到了更多的演出机会。2015年,他还参加了上海艺术节,并多次受邀前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演出,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一位新加坡的朋友联系上了我,他的孩子想学变脸,给我出机票,出学费邀请我一定去新加坡当面授课。在新加坡教学的2个月,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我们国家变脸艺术的魅力是多么巨大,我希望能够把这项艺术传播给更多的戏迷们。”

带着这份责任,2018年他回到了汉中开办了川剧变脸培训学习工作室,潜心钻研川剧变脸,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两年时间,他已经接收了30多名学员,向社会输出了优秀的表演者。“希望我能依托这个工作室将川剧变脸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喜欢传统文化,让这一绝活传承下去。”向殊对记者说道。

新闻推荐

离开云南到上海

回到云南把唐继尧赶走了,顾品珍做了督军。他们有些不高兴,我就把兵交给唐佛川,自己只想在云南休息几个月。那时,已经想出洋,不...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