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驻村这一年 □王唐银

西安晚报 2020-07-31 02:00 大字

秋天即将过去,这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壤的乌蒙山深处,仿佛被世间遗忘的寨和村,又多了一丝成熟的气息。身处山区,高海拔,湿润低温的气候让这里的季节比山外晚了一个节拍,秋天快要结束时,高粱才渐渐红亮起来,玉米也抱满了籽。以往这个时候,寨和村就会出现奇特的壮观景象——弯弯的山路上,一群外出打工归来的乡民,扛着大大小小的包,从外地赶回家收割庄稼。

贫困,是压在寨和村头上的一座山。自去年初秋定点驻村扶贫分配到这里以来,我在这巍巍的大山里已度过整整一年的时间。

我知道,知识和路是困扰寨和村祖祖辈辈们永远的难题,粮食运不出去,外面的信息进不来,有些人在山里一辈子,也没能有机会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故乡交通闭塞,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上大学,然后走出去。

那段时间,我借住在支书旺叔家里,旺叔是个开朗的老爷子,读过几年书,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于是我从自家的书柜里搬来几百本各式各样的书籍,用村委会的一间会议室改为书屋,村民识字的不多,我就一段段读给他们听,慢慢地,读书学习的氛围有了些起色。山区地理条件不适合一些传统农作物,但对于一些喜阴的作物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查阅资料,咨询县里的农技师,慢慢地,开垦出花椒园,种植了葡萄、藤梨等水果。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那段时间,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一向不爱听广播看电视的村民,突然关注起新闻来,这让我异常吃惊。后来才知道,他们一直关注着外地农产品销售的势头,每天,手机上的新闻都有运输及价格的讯息。只有实实在在的收入,对于淳朴的乡民,才是最大的说服力。

路,是摆在寨和村面前的另一座大山。听老人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还实行交公粮制,那时每逢秋收过后,乡里蜿蜒的小路上,一个个担着担子的交粮队伍,成了最壮观的风景线。从家里到乡粮站,有几十里山路,天没亮就早早启程,一担一担地挑,来回要走上好几回,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体会那时路难行的艰辛。

寨和村要脱贫,要发展,路,必须修起来。我们申请县里资金支持,村民集资,硬是在崎岖的山崖上开凿出一条毛坯路,那段时间,我几乎跑遍了每一道山梁,每一户人家,也一次次来回奔波在镇里,县里各部门之间,大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也开玩笑地调侃:你是十过家门而不入!

一年时间过去了,寨和村几乎家家都通了路,村民们出门,再也不用赶上十几里的山路,到更远的县里,市里,也不过三两小时的乘车时间。

站在巍巍的寨和村,老支书旺叔也禁不住热泪盈眶。一路走来,有多少父辈等了一辈子,在这群山林立,沟壑纵横的故土,才圆了通往幸福的脱贫梦啊。

末了,旺叔指着不远处的山垭口,说是城际高铁要经过这里,隧道已经打通了。我顺着他的指向,不远处山垭像掀开了一块伤疤,轰鸣的机器和正在施工的筑路队,在飞扬的尘埃里舞动,一条笔直的铁轨,从山腰上呼啸而出,在我曾经千百遍走过的峭壁上升腾,那么远,又那么近……

新闻推荐

四川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

本报讯(伍俊舟记者王旭)7月28日,四川多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截至28日15时22分,四川电网统调负荷达4155.5万千瓦,创全省用电负...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