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最可爱的人”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18天战疫故事
这封感谢信将在四川博物院永久馆藏。 本报记者 钟振宇摄
扫一扫,看战疫展品30讲。
6月22日,得知自己手写的《感谢信》被陈列在四川博物院举行的“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上,杨先生感慨万千,“历史需要铭记,感恩需要常怀,信念需要常在。”
杨先生是四川省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经过医务人员18天的精心救治,今年1月29日,他作为四川首例新冠肺炎治愈者出院了,并返回武汉工作。
杨先生手写的《感谢信》和他出院时与医生的合影,都被放置在展览第二单元“大美医者 负重前行”展区的显要位置,讲述着这封信背后的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 钟振宇 李寰
患者:
“我的心中充满了敬佩”
1月9日,杨先生从武汉到成都,两天后因发热就诊,被首诊医院以疑似病例隔离留观。经相关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杨先生随即转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隔离治疗。“当时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发热,咳嗽,全身难受。”他回忆说。
1月21日,经国家卫健委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诊断专家组评估,杨先生被确认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第一次做肺部CT,听专家说病情很严重,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离我如此之近。”杨先生说,今年1月,医务人员对新冠病毒认识非常有限,治疗上也没有先例可参考,大家心理压力很大。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新冠肺炎应急队队长杨铭坦言,针对首例患者杨先生的治疗方案可谓“从零起步”,10多天里,治疗团队坚持根据病情对症施治,加上其他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应用,杨先生最后达到了出院标准。
治疗期间,杨先生每天看到医务人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长时间在病区为患者治疗,他说:“我的心中充满了敬佩。”
院方:
这封信让大家充满了斗志
从恐惧、绝望到充满信心和感激,18天里,杨先生心理变化巨大。
“住进病房后,看见和自己接触的医务人员都是全副武装,很长时间情绪都很低落。”杨先生说,当时特别担心会留下后遗症。
看到杨先生的精神状态不好,医务人员特别注重心理抚慰,每次查房的时候会告诉他某某地方已经有被治愈的病例,鼓励他一定要充满信心。
“让我最感动的是,医务人员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杨先生说,由于入院很急,他缺少生活用品,护士们看见后马上给他提供;他想吃水果,由于当时医院周围买不到,护士就把家里的水果带来给他。
经过持续治疗,杨先生恢复健康。临别时,他满怀感激之情手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感谢良好的医疗条件、精湛的医术和细致入微的照顾,相信在这里医务人员的照顾下大家都会很快康复——致我们最可爱的人!
“看到这封信,我们感到非常欣慰。”杨铭说,团队的付出得到了病人认可,这让大家对后来的抗疫工作充满了斗志。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党办主任张萍告诉记者,收到这封信后,党办马上扫描并推送到中心的各大工作群里,激励大家继续拼搏战斗,“四川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提出永久征集这封信,大家经过讨论同意捐赠给四川博物院永久馆藏,并作为重要的战疫见证物展示出来。”
新闻推荐
四川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全面启动 计划新招募1516名高校毕业生
本报讯(记者王雪钰)6月28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2020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启动了年度...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