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让生命延续,还面临哪些难题?

四川日报 2020-06-16 06:18 大字

器官捐献供需矛盾突出,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

□本报记者 李寰

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器官捐赠义诊现场,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分别填写了器官捐献登记表,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医疗手段。华西医院著名肝脏外科专家严律南说,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实现“异体移植”,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以华西医院为例,每年可开展100多例肝脏移植手术,但每年新增需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达600名。“器官严重短缺,有一大批患者在等待合适的移植器官源。”

制约器官移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连接生死的器官移植,该如何填补缺口?

A

杯水车薪的现状

器官捐献和临床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首部器官移植法律《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规定,捐献器官应遵循“双盲”原则,避免捐献者和受捐人的直接接触。

在华西医院,记者看到一名器官接受者写来的感谢信。这名接受者是一位20岁小伙,5年前突发心肌炎,后来发展到心衰晚期。不幸中的万幸,小伙等来合适的供体,成功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他在信中写道:“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离开的原因,只知道他的年纪和我相仿……感谢他给我带来第二次生命,我会让生命精彩延续。”

能够接受器官移植,是万幸。还有更多病人因等不到捐献的器官,在无奈中离开人世。

严律南教授介绍,华西医院一年可做100多例肝移植手术,但每年新增需求达600例以上,排队的患者有几千人,而肾脏移植的需求量更大。有一组残酷的数据:全国每年约有100万器官衰竭患者,其中30万人急需器官移植,但能获得移植机会的仅约2万人,存在较大缺口。

需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得先报名登记。输入人体器官分配共享计算机系统后,会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自动生成排序,保障器官分配科学透明、公平公正。除等待捐赠器官外,不少人寄希望于亲属间的活体移植。严律南介绍,亲属间的肝脏活体移植条件相对比较宽松,一般情况下只要血型相符都能够进行移植手术,“但在华西医院,亲属间的活体移植,只占20%的比例。”为杜绝器官买卖,国家出台系列严格措施,比如,夫妻之间仅限于结婚3年以上或婚后已育有子女的;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仅限于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关系、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等。

人逝世后自愿捐献,是遗体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0月,全国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757例,较2018年同期增长9.5%,捐献器官数量7186个,较2018年同期增长3.6%。但是相比临床需求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

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家印介绍,我国肾脏移植术后1年、3年肾存活率分别已经达到97.9%和92.65%,居国际前列;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75%、71%,已达到国际报道的水平。因此,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式。

B

五味杂陈的捐献

器官捐献协调员眼中的变化

器官捐献协调员,这是一个新职业,全省目前只有76人从事这个职业。华西医院的刘玲莉就是其中一名。

5年前从护理专业毕业后,刘玲莉便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每一次器官移植,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刘玲莉说,器官捐赠在中国起步较晚,2007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出台,器官移植进入法制化轨道,到现在也只有13年的发展历程。医学上对于器官捐献的要求非常苛刻,符合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等条件,并达到脑死亡标准的才属于潜在器官捐献者。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脑死亡”这一临床标准,将其列入潜在器官捐献者范畴。随后,就由器官捐献协调员出面与患者家属沟通,建议他们捐赠遗体,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带给更多家庭生的希望。

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工作并不好做,“经常被指责、痛骂、推搡,甚至被迫落荒而逃。”她表示,每次跟“脑死亡”患者家属沟通之前,内心都会经历挣扎,“当生命无法挽救时,患者家属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劝别人捐献遗体碰钉子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如果能捐献有用的器官,生命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能挽救其他患者。”

也有家属主动捐献遗体。去年,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因癫痫出现心跳骤停、缺血缺氧导致脑死亡。尽管小伙子的父母处在悲痛之中,但是仍然决定捐献儿子的遗体。在医院做移植手术的当天,正好是这名小伙的生日。医生和护士为他精心准备了一个蛋糕,大家含泪唱起生日歌,为他过了最后一个生日后,小伙子的肝脏和肾脏进入了受捐者的体内。他的父母哭着说:“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这个世上。”这一幕,让刘玲莉也感动不已。

6月11日的义诊现场,器官捐献咨询台前人头攒动。不少市民前来咨询并报名捐献遗体。报名者中,年轻的20多岁,年长的80多岁。这个场景让杨家印非常欣慰。

其中,一位80岁的老人专程赶来咨询遗体捐献。他说,“人活在世上,还是希望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百年之后,希望我的遗体能为医学发展做点贡献,相信家人会理解的。”

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郑旭东说,遗体捐献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人们的观念。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宣传遗体捐献,让人们对此有更多了解和理解。“至少最近10年以来,愿意捐献遗体的人上升比例还是很大。”

全球器官捐献和移植观察网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8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增幅始终保持在20%以上,远高于同期的世界器官捐献增幅。2018年,中国的器官捐献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C

尚在探索的难题

多管齐下扩大捐献者队伍

我国器官捐献的总体数量虽然位居前列,但人均捐献数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器官捐献人均比例过低,导致器官移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没有器官就没有器官移植,除了器官来源问题,巨额的医疗费用是限制器官移植的重要原因。活体肝脏移植需要三四十万元的费用,需要的设备、耗材、药品也造价不菲。

科技也在制约器官移植。严律南教授介绍,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异体移植。四川籍科学家杨璐菡就一直在研究把猪的器官移植到人的身上。但是这项技术还只是在进行早期实验,很难预计什么时候能在临床上使用,同时还面临伦理问题。

器官来源不足的难题如何破解?今年全国两会表决通过的我国首部《民法典》中,人体器官捐献被写入《民法典》,公民器官捐献进一步有了法律保障。据《新京报》报道,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认为,现在是时候修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了,新条例应为《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将“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是器官移植唯一合法来源”这句话写入条例;同时,器官捐献的获取和分配体系——中国人体器官分配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也必须写进条例,这样器官捐献公平、透明、可溯源,公众才可以相信这个体系;人体器官获取组织也要写进条例,不能让医院既动员捐献又实施捐献;要明确红十字会在器官捐献中的组织、鉴证功能,作为第三方监管;器官是无价的、无偿的,但器官的获取、运输、保存都需要资金,这笔钱谁来出?另外,对器官捐献者临终前的医疗费用,是否可以进行人道主义救助,这些都应该在新条例中明确。

郑旭东认为,除了呼吁人们能够接受器官捐献的观念之外,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比如,可以为遗体捐赠者提供免费的墓地,以及给予其家人人道主义慰问金等。

四川大学法学专家王建平认为,如果器官捐献者的家属能够在同等病情前提下,优先接受器官移植,或许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同时,国家对于器官捐献的宣传力度还要持续加强。“只有通过多管齐下,才有望让器官移植难题得以缓解。”

新闻多一点

器官捐献 可在支付宝上志愿登记

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今年的主题是“生命是一首歌”。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发起第四次“中国器官捐献”主题活动,通过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集中统一开展器官捐献主题活动,形成宣传矩阵、规模效应,共同推动公民自愿器官捐献,引导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目前,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这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让更多公众了解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加入到器官捐献者队伍中来。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洪涛介绍,自2016年底,基金会主管的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网在支付宝上线,目前已与全国40家医院实现对接。截至2020年6月10日,施予受网站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已超过133万人次。

新闻推荐

四川启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消费质量报讯(记者王钰)6月15日,记者从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获悉,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四川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