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苏东坡与竹

四川日报 2020-06-05 06:18 大字

□吴晓彬

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眉山有一个东坡竹园。园不大,景雅致,专为东坡钟爱竹而建,在全国都不多见,颇得外地朋友钦羡。

苏东坡与竹,说来话长,就从这个园子蔓延开去。

细数东坡与竹最深厚的渊源,莫过于园中立屏上那首《于潜僧绿筠轩》。光看题目,不了解苏轼的人莫名所以。但一说诗的内容,很多人耳熟能详:“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特别是“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更是口口相传,成了苏东坡爱竹的代言词。

竹能入列“梅兰竹菊”四君子,可见古人多好竹。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竹林七贤”到白居易到苏东坡,无一不与竹有着不解之缘。而真正能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种境界的,非东坡莫属。在处理精神与物质的倾向性选择上,苏东坡显然指向了前者。但他并不因为竹之雅,就排除肉之俗,能二者得兼,才是真实的苏东坡。所以他又说:“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好竹连山觉笋香”,那竹笋烧肉的美味,从宋朝飘到现在。

肉与竹,正代表了苏东坡性格的本我。他的身上既有大吃“东坡肉”的洒脱、率真,也有“风来竹自啸”的超然、安闲。

东坡故里,竹韵悠长。多年前一次在北京学习期间,室友课余组队去紫竹院公园游览,我因事未能同去。室友归来,眉飞色舞,不无遗憾地对我说:“你没去太可惜了!”“咋的?看到熊猫了?”“比熊猫更难得,好多竹子哦!”猛然想起室友乃山西人,很少见到竹,我哑然失笑。室友不知道,在我的家乡东坡故里,随处有竹。

在东坡的生活和诗文中,更是随处有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甚至到了黄州,“绕舍皆茂林修竹”。竹俨然成了东坡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岁寒三友”见证了东坡的人生际遇。

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洒脱逍遥,乐观自在。苏轼自出仕到病逝常州,其间曾多次被贬谪。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管是自嘲还是自我肯定,能做到在人生沉浮飘摇中还如此地热爱生活,无论何时都会发现生活之美的,正是“千年英雄”苏东坡的做派。

苏东坡对竹十分偏爱,在他的诗作中,竹诗不下百首。看东坡作品,在各个时期对竹子的态度都不同。年轻时,“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抒写抱负;中年时,“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转向闲适;老年时,“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已达超脱……纵观东坡写竹之变,似乎看到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对世事的感叹。

唯有不变的,是苏轼对“瘦竹如幽人”的眷眷之情。

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东坡,不仅爱竹而写竹,画竹更是继承与创新齐飞。

说起东坡画竹,绕不开一个人,这便是苏东坡的表弟,宋朝的画竹高手文同(字与可)。因共同爱好墨竹,苏东坡与文同常讨论画竹,感情甚笃。东坡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这也是成语“胸有成竹”的本源出处。苏轼、文同画墨竹,光大了“湖州竹派”。后世画家,从元代赵孟頫、顾安到倪瓒、夏昶等,凡写墨竹,无不受到文同与苏轼的影响。

更厉害的是苏东坡画朱竹开创一派。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有天坐在公堂,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砂,画了一幅朱竹。生机勃勃的竹子火红热烈,十分另类。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我们也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自成朱竹一脉。东坡朱竹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竹石不分家,苏轼善画竹,也擅长画石。苏轼把自己的作品与文同的比较后指出:“吾竹虽不及,而石过之。”如今,苏轼留存于世的《潇湘竹石图》《枯木竹石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永不磨灭的魅力。

咏竹,画竹,用竹,一言以蔽之:一日不可无此君。竹不仅融入了东坡的现实生活,更观照了东坡的精神境界。苏东坡何以爱竹若此?“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也许正是因为东坡有达观的气概,率真若竹,不畏霜雪,挺拔若竹,翩翩君子,坦荡若竹,才会有见竹犹人之感吧。

新闻推荐

擦亮信息披露“窗口”握紧投资者关系“纽带”

诚实守信做受尊敬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专栏四川证监局金融投资报联办■中视传媒2019年,证监会印发了《推动提高上...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