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工会力量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4-29 03:38 大字

阅读提示

4月17、18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王树芬到“三七之乡”文山州调研。

王树芬特别指出:“要从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劳动和技能竞赛的重大意义,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全面提高广大职工队伍技能素质的重要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陈豪书记强调,要开展好劳动竞赛,打造竞赛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先进典型涌现出来。”

2019年10月20日,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劳动竞赛启动,仪式上,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孔贵华发出号召:“各参建单位在劳动竞赛中,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以他们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感召广大职工,激发劳动热情、创造潜能,把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项目建设、建功新时代上来,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省总两位主要领导都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关键词予以特别的强调,今天刊发的6位典范人物,就是近年云南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践行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先进典范,是从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云南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农加贵:以一己之力烛照“麻风村”110个孩子的前程

人物简介:

农加贵,男,壮族,196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为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教师,先后荣获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师德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道德模范”、全国“最美职工”、云南省“乡村教师奖”、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四有好老师”启功奖等荣誉称号。

麻风病是一种甲类传染疾病。

曾经,麻风病人聚居地,是人们可怕的“禁区”。

因家庭贫困,1986年,农加贵高中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在叔叔百般劝说下,农加贵承受着家人的反对,带着恐惧心理来到了“麻风村”小学任教。

1986年9月1日,“麻风村”小学正式开学上课,第一批学生来了12人,大的有12 岁,小的 5 岁。农加贵从那时起就成为“麻风村”小学的第一任老师。33年来,只有农加贵一人撑起这所学校。

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小学毕业,年级学生人数增多、课程也随之增加,村外其他学校老师又不愿来,农加贵知道自己今后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要教不同班级的所有课程,就算只上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这几门课,一个星期也有 70 多节课。

在班级管理中,为有效管好班级的孩子,他通过培养班干部、小助手的方式,搞“学生自治”,管好班级。

1992 年,“麻风村”这个禁区的警戒线拆除,医生也撤离了。这一年是首届学生小学毕业的一年,农加贵再一次面临着学生升学的难题。

参加初中升学考试的学生,最高的206分,最低135分,全部超过115分的录取线。

为确保学生都顺利到县城读书,农加贵带学生到县皮防站做健康体检,最后,学生们都顺利通过体检办了《健康证》,全部到县城读初中。

农加贵有两个子女都还在读书,村里的老屋需要改造,爱人在家耕田种地需要开支,可农加贵却把他在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奖励的10万元钱全部捐给县教育发展协会,用于奖励长期在边远山村教书的困难老师和成绩突出而因家庭困难读不起书的优秀学生。

扎根“禁区”34年,播撒人间大爱的农加贵,他经受住冷言冷语,独自一人坚守一个学校。他从当初的犹豫、恐惧,甚至想逃离那个“禁区”,到今天的热爱、感动,再到舍不得、离不开,手把手教“麻风村”的孩子,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难以想像,更难以做到。

34年来,农加贵共招收了12个教学班(每3年招生一次),最多的班有 18 人,最少有 5 人。送走小学毕业生11届,共110人。许多学生已走出了寨子,大部分孩子都去外面工作了。

34年来,农加贵与村民、学生结下了唇齿相依的情感。农加贵在课余时间为村民代念、代写书信,帮助村民修理电器,连购买配件的钱都由他出。2002年,农加贵在村里开办了“成人夜校”,教村民识字、读书,传授种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34年,农加贵一个人撑起了整所学校,打开了“麻风村”认知外界的窗口,帮助被歧视的孩子赢回尊严,让饱受歧视的一个村的孩子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大爱。

如今,已53岁的农加贵依然坚守大山深处,依然带领着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拾级而上。

蒋秋香:札札弄机杼的典范农民工

人物简介:

蒋秋香,女,汉族,1985年9月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云南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纺织事业部副经理、直属工会主席。先后荣获昆明市十大杰出农民工、云南省十佳农民工、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棉纺织行业传承大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还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

作为一名企业一线职工代表,蒋秋香勤学苦练,从农民工逐步成长成为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

在云纺集团公司操作技能大赛上,蒋秋香曾经以包粗纱40.5秒的成绩创公司单项历史最好水平,夺得细纱值车第三名。

纺织工人的工作特点是要不停地在各台织机之间游走。

她勤走、勤巡回,严把本工序的产品质量关。细纱值车的平均看台定额为3.2台,而她的看台面积达到5.5台,年完成产量24310.40公斤,超计划完成4316.4公斤,相当于提前2.5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在纺织厂开展的“防疵提疵”质量攻关中,年提疵4075个,超额提疵3275个,超计划2.7倍,成为年轻农民工中的“提疵能手”。

2009年,蒋秋香担任纺织厂运转班三班值班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意味着,她从原来的细纱值车工转变为纺织厂基层管理人员,工作范围从细纱工段延伸到后加工工段。

角色的转变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尽快适应基层管理人员的角色,带好运转班组,她首先把自己所掌握的细纱操作技术和要领在班上推广应用。

同时,她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向老值班长和师傅请教,掌握了后加工工段筒子、并线、捻线、摇纱等工序的操作技术,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在她的带领和努力下,轮班各项指标名列纺织厂前茅,蒋秋香及其所带的轮班摇纱小组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

2012年以来,蒋秋香提调到中级管理岗位,先后担任纺织厂副厂长、纺织事业部副经理、直属工会主席。

在近3年的时间里,蒋秋香结合运转班到岗人员及生产情况,精心组织安排生产计划,组织生产67个批次3300余吨产品。同时组织了381人次员工参加操作擂台赛24次,66人次员工参加纺织事业部技能比武大赛3次,410人次员工参加操作技能培训,提升等级12次。

蒋秋香坚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每天随机抽查和检验产品质量,严把操作和产品质量关,无一件产品混错和质量投诉,并组织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多层次的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确保部门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李永山:重点工程建设的急先锋

人物简介:

李永山,男,45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铁八局集团昆明公司副总经理、中铁八局滇中引水工程项目经理部经理、云南省煤炭电力化工工会副主席(兼职),高级工程师。先后荣获中铁八局劳动模范、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优秀青年项目总工、哈尔滨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先进个人、沈阳市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先进个人、四川省国资委先进个人、云南省第二十二届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成为职工群众看齐的标杆和引路人。”是李永山一直坚持的职业标准。

每天早上别人还在休息,他已上工地检查,每晚别人已休息,他还要上工地,落实一天的安全、质量、进度情况,数十年如一日。

作为中铁八局昆明公司分管生产的管理人员,李永山多年来始终把“安全质量工期”目标作为工程项目的“生命线”,作为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基石。他在项目管理中不断强化职工对安全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严格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质量监督检查。

2016年7月,母亲因车祸去世,12月,父亲也因病去世,他强忍悲痛,料理完后事立即又回工地投入紧张的工作,没有因此而休息一天,或向组织提要求。

2016年11月,在各级主管单位均认为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李永山带领全体员工,不抱怨客观条件限制,不叫苦叫屈,与工人同吃同住,昼夜坚守工地,经两个月的奋战,于2016年12月29日完成了桃花村物流基地整个货场的岔改倒接,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

在施工企业中,职工面临着来自工作、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免产生焦虑、抑郁等各种负面情绪。

李永山在担任玉楚高速公路项目部经理期间,按照《中国中铁员工健康关爱计划实施细则》的要求,牵头筹建中铁八局昆明公司首家职工“心灵驿站”,从关爱职工身心健康出发,精心筹划,设置了心理咨询区、读书区、情绪宣泄区、团体活动区、运动健身区,制定了标准的管理制度,策划了相关活动方案,使之成为职工心灵的避风港和加油站。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家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重点工程,是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本着“精兵强将”布局重点工程的原则,李永山又一次被委以重任,担任中铁八局昆明公司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的“急先锋”。

工程建设筹备期间,李永山带领骨干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施工调研、梳理施工难点重点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做好人、料、机的进场准备工作。

所承建的蔡家村隧洞于2019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万家隧洞1号支洞、5号支洞于2019年11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实现了“跑步进场,快速形成建设规模”的既定目标。

在当前疫情防控和建设复工“战役”中,李永山团队以最严的管控措施、最强的资源配备,强化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地人员健康监测、评估和管理,实现对新型冠状病毒所感染肺炎的“堵、防、控”,达到“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目的,工程项目于2020年2月12日顺利恢复施工生产,为保障滇中引水项目建设作出了贡献。

董兴齐:与人类的“劲敌”鏖战不已

人物简介:

董兴齐,男,57岁,中共党员,主任医师(二级),现任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院长(主任)。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先进个人、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南省首批“云岭名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当选中共云南省委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可以这么说,从事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工作35年,董兴齐一直在和几个“劲敌”——鼠疫、血吸虫病、狂犬病、艾滋病鏖战。

他数十次主持和参与鼠疫、血吸虫病、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

是他倾注心血研究鼠疫防控技术,建立了云南省鼠疫防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中国南方鼠疫菌种保藏中心,创新了家鼠鼠疫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全省推广应用,通过10年的努力,人间鼠疫流行,从2000年的6州市、9县(市),确诊疫病人122例(全国第一)降至2006年零病例发生。

动物间鼠疫流行从2000年的16个县(市)140多个疫点降至2008年的0报告,全省迅猛流行的家鼠鼠疫得到有效控制并持续至今,确保鼠疫病人未进入昆明及全国各省会城市,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不发生鼠疫。

是他深入田间地头消灭钉螺防治血吸虫病,组织研究制定了《云南省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方案(2004~2008)》,建立了大山区血吸虫病防控技术措施。

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血吸虫感染者由2004年的6.4万多例,降至2009年的2400多例,人群自然感染率较2004年下降了97.7%,没有发生急性感染暴发疫情,累计消灭钉螺面积1.2亿平方米,达成了云南省基本消除血吸虫病危害的目标。

是他勇挑重担肩负艾滋病防治重任,率先构建了云南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省、州、县、乡四级一体化、规范化、同质化、信息化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体系,完善了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24家羁押场所和强戒所共247个治疗点技术平台,持续实施艾滋病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

至2019年末,云南全省累计免费抗病毒治疗HIV/AIDS人群达到122710人,现接受治疗97828人,治疗率达84%,治疗有效率达95.0%,病死率降至1.8%。为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稳步推进了全省防治艾滋病实现“三个90%”的目标进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所在的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被确定为省级定点救治医院,董兴齐每天深入呼吸科,参与早交班、查房、专家会诊、病例讨论,率领团队科学、有序、创新性地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从1月17日收治云南省首例确诊病例开始,严格按照国家《治疗指南和规范》,对患者实施一例一治疗小组、一例一诊疗方案,推行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心理疏导治疗等综合治疗模式。

截至4月20日,共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28例,其中境外输入11例,治愈出院24例,无死亡病例,未发生医护人员感染。

李娜倮:拉祜族山寨的“黑珍珠”

人物简介:

李娜倮,女,拉祜族,198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小组村民。

她先后荣获普洱市“妇联巾帼脱贫形象大使” 、普洱市“畅想中国梦、校园之声”中小学艺术展表演中优秀指导老师、“市级领军人才”“普洱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云南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云南省“脱贫攻坚奖”、云南省“云岭楷模”、云南省“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十八大代表。

李娜倮的家位于云南省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距澜沧县城约40公里,是一个拉祜族山区贫困村寨。

在当地,李娜倮就是一个本土明星,这个普通的拉祜农家妇女,既没有上过一天的音乐学院,也没有受过一天的专业训练,13岁时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便会作词作曲,18岁时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快乐拉祜》。在她的带动下,全村自创的拉祜族民歌达到了300多首,其中李娜倮个人所创作的歌曲就有30首之多。

近年来,在李娜倮的带动下,老达保村立足实际,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村寨文化旅游推进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李娜倮结合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充分挖掘特色乡村文化,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村寨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她按照“保护文化——挖掘资源——打造品牌——构建产业——促进增收”的思路,2013年6月,组织寨子里的大部分人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2013年9月,公司打造的原生歌舞《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正式与观众见面,项目分拉祜传统文化、风情展示和歌舞展演。

现今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已有186个演员,成立至今,就地演出730余场次,接待游客11.6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384万元,群众分红25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9.6万元。

2016年8月,老达保演艺公司也被确定为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2019年末,老达保村民小组农村经济总收入已经达到540.69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7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40.98 元,90户3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02年,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成立了老达保拉祜雅厄艺术团,李娜倮积极动员全村102户村民加入艺术团,艺术团成员从成立之初的4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穿上演出服他们就成为了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而脱下演出服他们成为了地道的农民。

从2005年开始,李娜倮带着艺术团走出拉祜山寨,先后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魅力十二》《民歌中国》《我要上春晚》等栏目的演出,让全国的观众都能听到《快乐拉祜》。

郑瑞东:高压线上的“蜘蛛侠”

人物简介:

郑瑞东,男,46岁,汉族,中共党员,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带电作业分公司带电作业所带电四班班长,高压线路带电检修专业技师、技能专家、云岭首席技师。先后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南网带电作业技术能手、云南省带电作业技术状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感动南网人物、央企劳模、云南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05年自部队转业的郑瑞东,成为一名带电作业线路工。

他说,依然记得第一次爬塔、第一次登杆时的感受是8个字:“慢慢腾腾, 哆哆嗦嗦!”

面对高电压、高海拔、高空间、强电场这些谈而生畏的场景,郑瑞东和他的团队屡屡临危受命,借助“帮扶、协作、指导”工作形式帮助南方电网多家供电单位实现带电作业“零突破”“再突破”,不断扩大公司带电作业覆盖率,有力支持和服务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时间。

回顾15年的工作经历,他多次作为工作负责人和等电位电工带电消除220千伏大临线、500千伏博墨线、500千伏德博线、±500千伏永富直流输电线路紧急重大安全隐患,避免了区域电网较大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西电东送”及“云电送粤”大通道安全运行,他的作业足迹遍布云南16个州市、上百个县区乡镇。

作为“郑瑞东劳模工作室”“云岭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的带头人,郑瑞东先后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研究6项,主持职工技术创新30余项,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成果——

其中“10kV配网综合不停电技术研究”“20kV中低压地电位作业法带电作业技术研究”“35kV全绝缘带电作业技术研究”等在国内实现技术突破;“110-220kV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研究”“高海拔紧凑型500kV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研究”“带电更换500kV线路耐张四联串绝缘子研究”“高海拔±500kV直流线路V串绝缘子带电作业技术研究”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他还承担了南方电网13本配电网带电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审核工作,云南电网43本输电网带电作业指导书,并协助南方电网昆明带电作业培训基地完成14个类别的培训大纲编写,为带电作业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技术、管理标准。他的成果中有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篇,30余项成果获国家、行业、南网等成果奖。

为了让技艺在传承中发扬,郑瑞东孕育出了师徒结对、跟班实习、现场观摩等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技艺传承、人才成长的快车道。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带电作业人逐渐成熟,他们中有3名成长为南方电网带电作业技术能手,15名成长为公司带电作业技术骨干;公司级技能、技术专家7人,公司级培训师9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8人,工程师10人。

(图/文沈轩)

新闻推荐

《风味人间2》:“铁三角”老味道不变

4月26日,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企鹅影视联合制作的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第2季21:20登陆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总...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