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时光】独具匠心的环县皮影
环县博物馆“人物”类藏品。
环县博物馆内的展品。(图片由李锋提供)
杨文远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句诗是对皮影戏最妙的诠释。皮影是皮影戏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从汉代的“素纸雕簇”开始,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至北宋初“绘革社”出现,皮影戏开始流向民间,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
皮影既是演出的道具,又是独立的艺术品。根据造型可分为两个体系,一是北方“重雕簇”造型体系,分布于华北、西北、东北和四川地区。一般用牛皮或驴皮雕刻,雕工精细,人物形象丰富,服饰装饰性强,色彩不用辅助材料;二是南方“绘革社”造型体系,分布于中南和东南沿海各地。造型整体感强,雕工粗犷,影人形象单调,面部多彩绘,服饰色彩用绢或透明彩色材料辅助。
甘肃省环县有着“中国皮影之乡”之殊荣。2002年6月,环县被中国民俗协会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2003年即被列为中国民族文化保护试点项目之一。作为中国皮影的一分子,还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而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2006年环县道情皮影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想要更多地了解环县道情皮影,不妨走进环县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展览作为馆内的基本陈列之一,也是别具特色。
特色“场景”单元
环县博物馆内的道情皮影艺术展览面积约700平方米,主要分“场景”“人物”“动物”等展出单元。共展出皮影实物300余件,乐器、剧本、雕刻工具等50余件(套)。
“场景”是用来有效衬托剧情环境的皮影道具。环县皮影有着形式多样的场景,按大小主要分为大场景和小场景。大场景主要以殿堂庭院为主,以多块牛皮雕刻而成,融多种雕刻手法于一体,上半部画面完整,下半部除柱、帘、墙外,其他部分留空,使影人在演出时与景不重叠,形成完美的画面效果。
小场景有花草树木、驹马轿车、亭台绣阁、宝塔莲台、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室内陈设等,多以一至两块牛皮雕刻而成。
环县皮影展馆场景展品以清代为主,多以牛皮制作。殿堂庭院一般规模宏大,样式复杂,色彩丰富。主要有金銮宝殿、军营帅帐、将相府第、茅庵草舍、花园庭院等。
“座堂”指的是皮影戏中的桌、椅、凳等小场景。座堂展品有龙座、帅座、官座、书座、绣座、贫座等,主要依图案样式和桌面陈设的物品区别,充分表现出主人的地位高低和贫富贵贱。贵族座堂的图案繁缛和平民座堂的简洁单调形成强烈对比。
“驹马轿车”是皮影人物出行的工具,也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表现,展品主要有大、小象车(皇帝专用)、马拉车(达官贵人乘坐)、驴拉车(一般平民乘坐)、二人轿、四人轿等。
“花草树木”一般属于小场景,在皮影戏中具有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展品主要有奇石牡丹、海棠荷花、翠竹枯树、梅花松柏等。
“地狱”一般也属小场景,表达出皮影戏惩恶扬善、高台教化的特点,并将地狱列为十八层,在阳间做了坏事的人,死后将依罪行打入相应的地狱。
“人物”藏品
环县道情皮影人物特点是头大身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粗犷夸张。由头梢和桩桩两部分组成,将头梢插在桩桩的颈套里,与桩桩组合成形态各异的影人,俗称“线子”。按照造型可分为现实人物和神怪。其造型一般按生、旦、净、丑、末的戏剧行当进行设计制作。
环县皮影人物的头梢多数采用侧面刻镂五分脸,其造型是由头饰和脸谱两部分构成。头饰是区分人物阶层和官职高低的主要标志,有冠、帽、盔、巾和无头饰5类。脸谱则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以阴阳脸及五官特征表现人物性格。
神怪头梢在皮影里面占有一定的数量,因帽式造型各具特点,面部形态各异。因此,其他头梢不能代替,艺人称其为死窍头。以民间流行的道教神仙形象为原型,雕刻艺人通过理解其善恶又经过充分想象雕刻而成,表现出爱恨分明的思想。
民间皮影艺人称影人身子为“桩桩”。一般由胸、腹、腿、大小臂和手等10个部件组成。皮影的服式与戏曲服式相似,造型和式样极为丰富。桩桩除特定人物是专用的外,大部分是通用的。只要更换头梢,就更换了人物。桩桩的服式、图案和颜色,是区分人物身份和贫富的重要标志。
神怪桩桩造型大多与现实人物基本雷同,但部分刻有象征性饰物,如葫芦、法器等,以区别现实人物。有的桩桩与头梢分离,有的头桩相连,有的配有云朵子,亦称 “神架子”。
“角子”在剧中主要作用是烘托主要人物出场和下场时吼堂,双方交战时摇旗呐喊、烘托气氛等,无实质性的表演。环县道情皮影角子展品有内侍官、黄马褂、官角子、番角子、贼角子、堂角子、鸾驾、马角子等。
“解马子”属武旦扮相,头戴草圈子,身着素服,一手执马鞭,一手执扇子,头梢与桩桩相连接,四肢无活动关节。脚、手、肘处有一小环,表演时与马鞍相连接,在马身上能够灵活翻跃,表演不同姿势的武术动作,类似现在的马术表演。
当神仙脚踏云朵子,身边祥云缭绕,就称为“神架子”,亦称“神仙朵子”,是神戏道具。环县道情皮影神架子展品主要有天官、赵灵官、王灵官、风神、雨师、雷神、寿星、禄星、福星、麻姑献寿等。
“动物”藏品
“动物”在皮影戏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展品单元种类相对比较繁杂,有飞禽走兽、狼虫虎豹、狮子、大象、麒麟、仙鹤、龙、凤等。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样样都有。
雕刻艺人通过大胆想象,多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对精怪动物雕刻尤其生动。
环县皮影的现实动物主要取材于生活中的动物原型,但在雕刻中亦十分注重表现动物的神态,如温顺可爱的山羊、阴险狡诈的狼、活蹦乱跳的小鹿、体大剽悍的马等。
皮影戏中把神仙乘坐的动物叫神坐。人物的上半身在动物背上能够前后活动,下半身和动物雕刻在一起。神坐展品有牛、虎、鹿、狮子、麒麟、象、鹤、四不像、独角兽等。
皮影雕刻艺人在观察现实动物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出种类繁多的精怪动物,很多精怪都是由好几个现实动物的部位组合而成,寓意丰富。有马身狮尾、马身鸟翼、人面蛇尾等。
环县道情皮影
环县皮影一般选用上好的牛皮刻制,忌用驴皮、羊皮制作。通过吸收剪纸、绘画、雕刻、画像石等艺术手段,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雕刻风格。其造型设计独具匠心,雕刻工艺精湛,尤重工艺变化和图案装饰,色彩淡雅柔和,格调清新雅致,极具大西北老百姓质朴、豪放的审美情趣。
皮影雕刻主要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以阴刻、阳刻来表现皮影艺术之美,构思巧妙,形态多样,显示出中国民间艺术夸张、写意的特点。
环县道情皮影的演出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最早使用的皮影基本来自陕西。
大约20世纪初,陕西至环县行艺的皮影艺人有表演艺人,也有皮影雕刻艺人。环县道情皮影展馆一角,环县著名的皮影艺人解长春被重点介绍。
解长春生于1841年,9岁入私塾读书,10岁跟随其堂叔学艺,因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3岁就开始另组戏班独立演出。从艺伊始,就以其浑厚的道情唱腔,赢得观众和同行的好评。
解长春于陕北从艺期间,广交艺友,留心汲取当地的艺术营养,同时,亦将环县皮影戏的优秀表演手法传入当地,使得两地的皮影艺术在许多方面得以融合。
解长春从陕北回归故里后,联合旧时艺友,重建解家班,并常带解家班赴陕北、宁夏、内蒙古等地演出。解长春结合自己的艺术积累,汲取各地戏曲及民歌的养分,对道情皮影的唱腔及伴奏进行改编,增添了一些新唱法、新套路。这期间,他还根据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其他戏剧创作、改编、移植了不少剧目。流传后世的有《忠孝图》《苦节图》《日影塔》《善恶图》《九华山》等,至今仍为陇东道情皮影的保留曲目。
1915年,解长春在环县洪德镇庙尔沟演出时患病,接回家中翌日去世,享年74岁。
解长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皮影艺术大师,其毕生提倡“以德做人,以德治家,以德传艺”,终其一生对环县道情皮影进行了大胆改进和完善,使这一民间瑰宝从内容到形式皆有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群众和同行中享有很高声誉,被推崇为环县道情皮影的奠基人。
近年来,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先后多次应邀出访欧亚各国,向海内外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称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兰楠)为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省委宣传部、省委依法治省办、司法厅于1日至7日组织了2019年...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