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娃,要记得人家的恩

铜川日报 2019-12-13 07:24 大字

高印奇

因朋友孩子结婚要去帮忙,昨晚到家已是午夜了。推开房门,看见鞋柜上一双女式老布鞋,挺纳闷,谁来了?再一细看餐桌上,塑料袋子里的葡萄、西红柿、豆角,还有早熟的嘎啦苹果,原来是老妈来了!她又带了点家里的土特产来看她的儿孙来了。

母亲今年整73了,她是一位平凡的女性,但在我眼里,她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女性,她一辈子都是按照“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做事。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对我说:“娃,要记得人家的恩”,这应该就是我最早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

母亲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在她不到十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他们姐妹三个人是在亲戚的照顾下长大的,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几乎都是亲戚做的,亲戚们的“好”一直记在他们心里。母亲的“知恩图报”也体现在她和邻里的关系上。母亲17岁时嫁给父亲,那时候,一大家子人就我父亲一个男劳力,在靠“工分”吃饭的那些年,母亲既要照看一家老小的吃穿,又要和父亲在生产队挣工分,吃的苦、受的累比一般女人都多,即使那样,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的菜油是生产队根据工分值分配,一年一家人只能分到一斤,感觉世界上最贵的东西就是油。这么一点油再怎么省着吃,也都早早吃完了。那时候农村人走亲戚都是拿几个花卷(俗称油沓子),就是不错的礼物了。这个时候,母亲都是东家一勺、西家一勺子的去借,好心的邻家知道母亲的难处,都尽可能地借给母亲。我们上学、家里买籽种、看病等应急要花钱,经常是母亲这家一毛、那家一元的去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那些年,我们家最多的时候要种十四、五亩责任田,劳力少,活路重,抢收抢种的关键时期经常有邻居们过来帮忙,母亲一直记在心里。后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出产也越来越多,每到苹果、樱桃、甜杏、酥梨、大枣、桃子成熟采摘的时候,母亲见人就送,有时就是硬“塞”给人家,似乎那些东西在她眼里就不值钱,送给邻家她才心安。我每次回家,家里都有三三两两的邻家们过来和她拉家常,她也很乐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带给她的美食。农村人的人情门户多,村里人不管谁家有婚丧嫁娶、孩子满月、建房打顶、给老人做方(棺木),她都想方设法地通知我参加,用她的话说,“免得别人说咱没个人情味”。

母亲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她后妈的态度。她的母亲去世后,外爷又娶了我的外婆。外婆是四川人,人非常干净,也做的一手好菜,对我外爷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们姐妹三个也视同己出。外爷60岁的时候就瘫痪了,在床上一躺就是8年,母亲要过我们这边的日子,没法长期照顾外爷,端屎端尿几乎全是外婆一个人的事。母亲每次从外婆家回来,都非常感叹,逢人就夸外婆把外爷伺候得非常好,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后来,外婆年纪大了,病也慢慢多了,照顾外婆的任务自然而然就成了母亲的责任。按照母亲的要求,我多次带外婆到西安及市内的大医院治疗,让我从来都没有感觉到外婆是她的后妈。2015年年底,外婆以96岁高龄走完了她平凡的人生,母亲那段时间几乎一直处在悲痛当中,她始终念念不忘的是外婆对她的“恩”。

正因为有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为人处世,我总喜欢结交那些有品行、重道义、敢担当、有良心的谦谦君子,痛恨那些见利忘义、见风使舵、有奶就是娘的无耻小人。

新闻推荐

四川古蜀文明数字展亮相墨西哥

四川古蜀文明数字展亮相墨西哥古蜀文明与玛雅文明第四次面对面本报讯(记者吴晓铃)“太奇妙了,这些文物让我们感受到一个...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