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航天情
■罗咏梅
中国航天的历史,是从1956年2月开始的。63年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这面事业的旗帜下凝聚起来,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航天大国、航天强国而奋斗,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我家,从我爷爷到爸爸,再到我,真正的“航三代”,也有着属于平凡人物的小故事。
我爷爷不是本地人,他进川南机械厂(现更名为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后,当了一阵子的水管工就退休了。但是他的手艺和人品在当时都很受周围职工群众欢迎,下班后也常常有邻居、朋友来家里找他修水管、通下水道等。在他的培养下,我们家的第二代、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航天人——我爸爸,1970年以“知青”的身份进厂当了一名车工。
在旷野中,当时由校办实习厂改建而成的厂房十分简陋。竹条编成的泥土墙上大洞小眼,里面只有几台老掉牙的铣床,没有测试专用设备、没有懂得航天火工技术的专业人才。职工中除了校办厂留下的教师外,就是刚进厂的“知青”和退伍军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火工品为何物。后来,工厂将预研“防静电、防射频”的第二代火工品作为发展的方向,使像我父亲这样从小到大做着“航天梦”的青年工人看到了圆梦的曙光。当时父亲承担的是壳体和特形螺母的生产。这两样产品,依现在的技术水平是“小菜一碟”,但在当时却是“硬骨头一块”。要加工出这样的产品,对出师不久的父亲来说是一种挑战。父亲反复摸索、试验,完全沉浸在工作中,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多小时,车间成了他“第二个家”。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企业型号任务的扩大,检验工作更加繁忙,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企业领导经过再三考虑,把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的父亲从车工组调到检验组担任组长,一干就是17年。父亲生命中最灿烂、最宝贵的17年,就默默地献给了检验台上那盏盏台灯、把把卡尺、张张产品合格证。作为一名航天人,父亲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一次,在某型号产品壳体的首件交验过程中,他发现因描图时将一根尺寸线描长了,使产品内孔深度尺寸与外台阶尺寸混在一起,操作人员加工时有可能把内孔尺寸加工成外台阶尺寸,造成产品报废,由于他的及时发现,为企业挽回了数万元的损失。父亲扎根航天34年,从翩翩少年到两鬓微霜,企业也由一个校改厂成为系统内外知名的火工品专业公司,中国航天事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都有像我父亲这样的航天人的无私付出。
1998年,我大学毕业,学的是新闻专业,是我们学校的第一届,不少同学都去了报社、电视台、高校等就业,我在实习时也曾经去重庆、泸州等地的报社实习。最后,在父亲的坚持下,我当了一名航天人。岁月匆匆21载,我从“小罗”变成了“罗姐”,同时向“罗老师”迈进。作为一名宣传战线的老兵,21年来,我坚持不懈地用手中的笔墨、摄像机、照相机等记录着企业的发展,记录着身边那些航天人平凡和不平凡的故事:“大国工匠”杨尹渝、“神舟女杰”张小英、“超人”黄祖银、“冲壳子”刘勇,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特色文化示范点……他们既是我的同事、朋友,更是我人生之路的同行者、伴随者、见证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旭)根据省财政厅19日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0月,纳入全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月度快报统计范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