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蒋蓝 奔行书海成为文学的“猎豹”
蒋蓝收藏的外国文学。
蒋蓝。
蒋蓝收藏的《全宋笔记》。
蒋蓝与他的书房。
《女儿的回忆》
《维特根斯坦全集》
一个人如何用阅读成就自己,并将在阅读中获得的养分,甚至能掌握写作的技艺,把自己更好地表达出去?作家蒋蓝,就是一个好例子。近几年,蒋蓝思想随笔和非虚构写作异军突起,炫目耀眼。诗人蒋蓝在散文界陡崖式崛起,形成了一道炫目的、应接不暇的奇景。他的文本、文体和身手,被一些作家同行命名为“超级写作”。即是打通了自然、历史、社会、人类、宗教、哲学、艺术等各学科机栝,以跨界的猎豹身形,超然于既往文本文体之上的一种个人化文学发明与创新。他发挥幽玄锋锐的笔法,在文本上苦心孤诣地经营大地还原,历史还原。而这一切,跟他系统的阅读和强大的知识摄取、转化能力分不开。尤其是,并未受过系统的学院派训练,他靠强大的阅读、自学能力,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成绩斐然的作家。近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蒋蓝的书房,深入了解他的阅读史。
1
回首往事“阅读驯化了我”
蒋蓝的书房不算豪华,但藏书质量很高。他喜欢买旧书,热衷杂览,知识面广阔而扎实,同时又有意识地建立自己阅读的体系。
他对中国古代笔记和西方古罗马哲思断章,尤为青睐。在蒋蓝的书房里,你会遇到很多市面上罕见的冷门或者偏僻的书。或许正是这种冷门,偏僻,让他能够营造出一方自己的思想天地,从窄门中走出宽阔之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全民热爱文学、历史的阅读热潮期,蒋蓝就在这个浪潮中,逐步发现了读书的意义。少年时代的蒋蓝血气方刚,热衷习武,是阅读逐渐带领他走上思想的道路。最终他意识到,文学比身体更能表达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他不再用武术来支撑自己,而是走进精神的世界。回首往事,蒋蓝对此的总结是,“阅读驯化了我。”
在蒋蓝的书房中,我们看到了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书。蒋蓝回忆,自己真正的阅读是开始于30多年前对哲学书的阅读。“虽说那时候读这些哲学书,年轻,谈不上多深的理解,但拼命地读还是没白费。之后,三十余岁的时候再读,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读完哲学,蒋蓝开始在文学的世界徜徉。“当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从古典作家到现代作家的阅读谱系之后,我现在已经不太看文学书了。”
如今的蒋蓝,对辞典类、知识类、非虚构历史类图书钻研更多。“我近十几年出现学术兴趣上的转向,对整个历史、地理、思想这方面产生兴趣后,参考的东西会越来越复杂,使用的资料浩如烟海。比如四川,涉及到蜀地的史料,我手上应该有一千多本书籍资料。它不是仅仅拿一本《成都旧志十六卷》,或者一套《四川通史》《成都通史》就能解决的,它可以给你拉很多纲,但文学需要很多纲之中的具体点位里充满血肉故事,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你必须要从很细的材料中去找,这对你的阅读产生了极大的挑战,需要你超长的记忆力。”
前几年蒋蓝写《踪迹史》,成书49万字,用了一百多张图,670页。“读的四川的史料,不吹牛,不重复的史料应该一千多万字。”他在北京潘家园,购买的涉及到西南地区史料的复印本就有两百本。
2
喜欢动物剖析动物世界的哲学
在蒋蓝家里,书房的书只是藏书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书放在阳台上,过道里,甚至卫生间。到处都是一米宽、一人高的“书堆”。但这些书杂而不乱。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书,大概在哪里,每个区域都放了些什么书。
蒋蓝从书柜中随手取出一本《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由文榕生主编,整理了我国部分历史文献中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分布的记录。蒋蓝一直对古今动物颇感兴趣,已经出版了《玄学兽》《豹典》等书,因此与动物相关的书籍一直都收藏得细致,甚至有一些图书馆都没有的书。
蒋蓝对文学书的收藏,也是按体系收藏的,遇到好的作品或者欣赏的作者,他都会整套收藏。比如说华夏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出的“猫头鹰文库”系列中的《阿赫马托娃札记》,整整齐齐摆放在书柜显眼的位置。
也许是跟从小习武有一定关系,蒋蓝对入川的翼王石达开与黄虎张献忠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很大的探究兴趣。2019年夏天,他为了写《黄虎张献忠》,四处搜集史料,研究各个版本的史料。而熟悉蒋蓝散文的读者都知道,蒋蓝善于进行哲学式深入思考,在文本写作上,文风带有一种磅礴大气的先知风格。
蒋蓝书柜中有数不清的笔记类书籍,他随手拿起两本关于成都的笔记:《芙蓉话旧录》《蜀海丛谈》。这两本书由清代文人周询所著,记录了成都的历史、地理、风俗、民风等内容,是难得一见的宝贵资料。
蒋蓝喜欢动物,也喜欢阅读、研究、写作的对象。在客厅茶几上,随手摆放着近期阅读的《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厚厚一本。他出版过《极端动物笔记》《豹典》等随笔作品,将动物美学、诗学、哲学剖析得淋漓尽致。随着对动物研究的深入,蒋蓝从内心惊叹一些动物的生存智慧。一群刺猬在寒冷的天气时想要靠近彼此来取暖,但是当两只刺猬碰在一起时,又会被彼此的刺所刺伤,因此又要保持一段距离。虽然双方都想保持一个亲近的关系,但又无法不刺伤彼此。这种状况被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总结成“刺猬困境”。
3
“收藏”鲁迅整套书自然不可少
作为一名中国作家,不读鲁迅是难以想象的。在蒋蓝家中,鲁迅整套的书自然不可少。提到鲁迅,蒋蓝说:“我们无从得知鲁迅是如何写出这样的文字,所以我们只能说鲁迅先生是个天才。鲁迅先生的整个思想和文体,至少比他同代的作家先进20年以上,这就是他的伟大。鲁迅是一个从不抱希望的人,他说一个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他仍然捍卫心中的大义,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作为一名作家,阅读与写作,总是密不可分、彼此呼应的。蒋蓝更是一个打通了碎片与系统,阅读与写作,知识输入与输出之间转换自如,并建立了自己精神营养体系的人。蒋蓝的阅读脉络清晰理智,他懂得如何从已有的思想中汲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过程中,他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记笔记。在阅读时,他会把觉得精彩的部分记下来。每天手记阅读笔记,已累计30多年。翻阅这积累有几十本的笔记本,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闪耀着他与阅读对象最初碰撞所产生出的思想火花。而这些火花,往往成为他一篇雄文甚至一部书的开端。那些记下来的知识性资料加上他的思考,就成了他的作品。蒋蓝有好几本书就是通过整理和修订笔记完成的。
阅读与创作是相互促益的关系。蒋蓝认为,作家的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并不是把电脑打开敲键盘的时候才在创作。创作,需要充实的储备。不要怕忘记和花时间,自己所读所记,多年以后就会像河流一样,慢慢呈现出它的脉络和体系。我给自己分了几个体系,如非虚构、诗歌、纯文学散文等,这几个体系都在齐头并进地准备着。”
4
营养来源俄罗斯与法国作家群
蒋蓝的思想随笔,最为读者称道。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营养来源,蒋蓝提到两个:“一是俄罗斯作家群,另外就是法国现代散文作家群。”他从俄罗斯作家群中学到了一个散文家观察自然和平凡的方法,法国散文作家群的作品则对他的“散文行文的文体学有决定性影响”。在这两个作家群中,他最盛赞的便是加斯东·巴什拉。蒋蓝提到上世纪90年代引进国内出版的加斯东·巴什拉的《火的精神分析》,赞不绝口,“这本书影响了90年代中国思想随笔最强悍的一批人,也就是朱大可、敬文东等等。加斯东的书中运用了一种法语特有的、“悖论式修辞”的写作方式,这也与鲁迅在《野草》中提到的在虚无中寻找希望遥相呼应。”
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甄别能力,否则跟行走的两脚书柜没啥差别。蒋蓝认为,“在我看来,各种提法、各种主义,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作家要轻松从容地面对,通晓其中的道理然后具备甄别的能力。”虽然现在有“读书日”号召大家读书,这正是因为有不少人将读书看做苦行。“读书不应该是需要号召的事情,读书也不会让人变得软弱,读书是为了保持自我与人类思想的对话,吸取形而上的内容,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讨论哲学和上世纪50年代老人们摆龙门阵一样,都是出于文化交流的本能愿望。读书能带我们回溯人类的历史,思考人类发展中到底得到又失去了哪些珍贵的东西。”
对于蒋蓝来说,他最想做的,是像博尔赫斯一样当一名图书管理员,因为“读书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即便不写作也可以看书。”
5
每年购书花费超过万元
在蒋蓝看来,阅读的视野要开阔,要跟得上世界文学的脚步。我们一些作家已经严重落伍,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一年用在购书上的投入超过了一万元。而且我提倡有难度的阅读,所谓的难度就是看一些不容易看得进去的书。”蒋蓝下很大功夫研究哲学、历史,或许有人会不理解:又不是学者,下这么大的功夫在研究上干什么?但蒋蓝认为,这些阅读积累与人生经历、个人思考结合后,写出的东西才有了不一样的味道。“三十岁左右那十多年,我对接触到的哲学书籍,像尼采的,会反复阅读。此外,我个人特别喜欢法国思想家的作品,在我看来,二十世纪以来,法国出现了一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跟很多藏书家对待藏书的态度有所不同的是,蒋蓝对自己拥有的书,并没有非要一直占有的态度。他的着眼点是,充分利用。由于原来的房子面积有限,他为自己的书特意租了一套更宽敞的房子,以便可以同时住人和藏书,“写作的时候,查资料也方便。”他坦言,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一直保管这些书。随着书在家中越来越蔓延,他已经有了今后将之捐给公共机构的想法。目前已经有文博机构跟他联系,表示愿意接收他的藏书。“我大概还会写几部书。在此期间,我还是要用这些书。等到将来不写书的时候,肯定要把书捐出去。”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擅发他人游记图文 法院判决高额赔偿 “正当律师说法”之六十一
◎白联洲王鸿江一拍案情2018年1月,原告职业创作人董先生将其自创的随游笔记发布在微博帐号和知乎上,后发现被告自媒体新闻...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