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老酒味最醇 读王跃文小说《漫水》札记
曾经有一位大家熟悉的湖南作家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让我为他笔下的湘西山水、人文风情所感动,这就是王跃文当年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漫水》。
《漫水》讲述的是湘西一个偏僻山乡,以余公公、慧娘娘为代表的几个乡村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故事。作者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乡村伦理在历史进程中遭遇裂变的现状落笔,给人以深刻启示。有学者认为,这篇小说继承了自沈从文以来所形成的湖南乡土小说的文脉,以醇厚生动的乡土语言,表现了乡村美好的人情与人性,反映出作者对乡村历史变迁深刻的洞察与审视。
确实,读《漫水》,我的心情与作品的叙述能很自然地融合。平和的语气、清新的画面、似曾相识的鲜活人物,让任何一位在上世纪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会体验到一种亲切的感觉,仿佛一首远古的乡村牧歌在遥远的天边轻轻飘来,恰如山野中潺潺的清泉在身边淙淙流过,如行云、如流水,静谧、安详,且不失神秘。山村淳朴的人情、令人欲泪的人性、浓如醇酒的山乡风俗让你不得不沉醉其中。
作者王跃文在谈到《漫水》中的人物时这样说:“《漫水》中的余公公可谓乡贤表率,他虽不是旧时那种读书明理的乡绅,但这方土地淳厚的民风如雨露滋润五谷,把他养育得坚韧刚毅、心灵手巧、乐善好施、豪放仗义。慧娘娘贤良、聪慧、宽厚、慈爱,亦是那方水土上随处可见的寻常女人。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是非颠倒好几个来回,人情冷暖若干春秋,余公公和慧娘娘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他们判断世道,不听莫名其妙的政治口号,只凭最原始和最实在的是非标准。外来政治暴力或许会暂时把乡村的人们压服,但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正直善良的禀赋不会永久地失去。”我以为,《漫水》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这一创作初衷。一部《漫水》,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人文传统与现代社会演变之间矛盾的典型象征。
读《漫水》,我的心情充满着纠结。掩卷而思,内心生出的是阵阵强烈的迷惘和失落,不禁想到我们正处其间的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对传统人文精神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其实,现代化并不可怕,因为这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是不可回避的。真正令人可怕的,却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己宝贵人文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忽视与遗失。《漫水》展现的是乡村的人性美、风俗美,是一幅恬静淡远的乡村风情画。小说中描绘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温暖的相处方式,古已有之,并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追寻的美好理想境界。然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美好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如果说读《漫水》于我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我感受到了王跃文把今天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纠结凸显在了我们面前,令我们去作深层次的思考,唤起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向往与追求。正如作家在创作谈中所言:“《漫水》叫我懂得乡村的美好传统坚韧无比,外部世界自命的庄严或崇高在它的反衬之下变得荒诞和虚无。”这是事实,我们但愿这个乡村的美好传统能继续坚韧无比下去。
人们都很熟悉王跃文的作品,他的官场文学《国画》《大清相国》《梅次故事》《朝夕之间》《苍黄》等等,都是深得读者喜爱的作品,因此人们总把他看成专写官场文学的作家,这种判断甚至我也有过。但是读了他的《漫水》,我改变了自己的前述观点,深感作家对自己家乡人文习俗的深刻了解与熟悉。他对诞生自己生命、养育自己的乡土充满着真挚的爱情,因此能够用安静平和的笔调写出一种乡恋,写出一种情怀,写出一种醇绵老酒般的文化韵味,让我们在夜深人静之时能在现代明亮的灯光下,一页一页地读着那曾经熟悉的历史,让自己的心灵飞向那已经逝去的遥远地方,和那些曾经在这个世界上行走过的人们进行心灵对话,重新体会历史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
我喜欢读湖南作家的作品,尤其喜欢读他们以自己家乡为题材的作品。当年沈从文的《边城》曾让我不辞千里,来到凤凰古城的小街上流连忘返,在沱江边的阁楼上静静聆听那哗哗的流水声;而古华的《芙蓉镇》,则让我每次路过那个湘西小镇都停车驻足,要上一碗米豆腐,感受一下作者当年的心境。这自然与书中的内容、文学的感动不可分离,而另一重要因素则是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地域环境和我的家乡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如果研究一下当年“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你就会看出这种渊源存在的必然;研究一下我们的乡风民俗,你就能感受到这种历史底蕴来自何方。读《漫水》,我丝毫不觉陌生,相反那里面的故事恰好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浮现出儿时身在乡村所见到的种种人事与风俗。所以,有人称王跃文是一个学问家,我觉得说得很对。在他看似散淡无华的文字背后,确实扑面而来的是阵阵浓郁的充满泥土芳香的文化气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郭荞璐记者魏冯)10月25日下午,一批重25吨、货值100万元的澳大利亚牛肉、羊肉在泸州装车,运往泸州及成都周边地区。这...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