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懋勤:大巴山是我创作的源泉
阅读中的龙懋勤
龙懋勤,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市作协顾问,通川区作协主席。目前随孩子在北京生活。可不论身处何处,生养他的大巴山永远都是支撑他创作的最大源泉。以家乡素材为原型的《本是同根生》《冤枉鱼》《狗命》等小说,不仅得到文学界好评,也让他陆续获奖。
在生活中积淀
80年代初,20多岁的龙懋勤与朋友一起画漫画,创作了《曹操的故事》;30多岁,他开始写诗,但旧体诗的受众变得越来越少,他也随之放弃了诗歌创作。做过工人后,龙懋勤又先后在文化馆、自来水公司、文化局工作,经历一些世事,他总想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用笔记录下来,于是,40岁时,他决定开始写小说。
短篇小说《有情无缘》是龙懋勤第一部问世的小说,小说原型来自外地一文化馆的丑闻。凭借在文化馆工作的经验,他将该事件进行艺术加工,进入主角的情感世界,凸显人性的渴求、文人的价值观,整个故事显得细腻且感人,作品问世后,反响也很不错。
反映农民工生活的中篇小说《本是同根生》于2007年在《当代》发表,而后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作家文摘》全文转载,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中篇小说》一书,后四川改革开放三十年周年文学作品选《中篇小说卷》也收入该小说。
“小说是要基于现实的,我做过工人,书中对工棚和工人的描述都尽量去还原。”龙懋勤向记者介绍,《本是同根生》的原型是他听别人讲的,书中内容一半真一半假。其中,塑料布搭起来的工棚、一长排地铺,混杂的脚臭、狐臭、汗臭、酸臭,工人五颜六色的补疤衣服,以及农民工在夏季劳动一天后,全挤在自来水管前,一盆一盆冷水淋头的场景,这些都来自龙懋勤的所见所闻。因为题材新颖,表现视角独特,其场景真实,贴合大家的见闻,该小说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关注人与自然
龙懋勤很早就将创作视线对准人与自然的关系。“《狗命》写于2000年,那时无意间在《工人日报》上看到一篇《医案》,了解到狗涎水可化骨。”龙懋勤告诉记者,就是这个契机,让他很快构思出了《狗命》的故事框架。
该小说以一条藏獒的命运为线,战争中的英雄狗,退下战场后多次被转手,因为需要狗的涎水来化骨,它被人摧残、殴打,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人间温情。敏锐的狗鼻子记住了善与恶,挣脱绳索的藏獒犹如阎王的判笔,一口气伤了三条做歹的人命。
《狗命》的最终,伤狗的人死了,伤人的狗亡了。“一条狗命,三条人命”写的不止是底层人的故事,更是老话常说的因果报应。而后,龙懋勤还陆续写了《狗头》和《狗缘》,与《狗命》一起被称为“写狗三部曲”。
如果说《狗命》强调的是因果报因,那《冤枉鱼》更想表达的,就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生存的道理。“原型是听一位老人讲述的,加上平日的见闻,才有了这部小说。”龙懋勤讲道,“冤枉鱼”是达州的叫法,意思为无鱼饵钓鱼,钓到的往往是鱼的背和腹部等处。小说写了船闸所工人王胡子的生活,最精彩的部分是与鱼的三次搏斗,王胡子放线、潜水、挥刀,大鱼拉线、挣扎、摆尾,岸上一群找热闹的看客,水中三场人鱼智斗,其场景真实激烈,动作、表情、情感、语言都描写得较为细腻。最终,王胡子和大鱼以搏斗的姿势共亡,漂浮于水面,让人嘘唏感慨:人和鱼若都能及时放手,也不至于此。
家乡是创作源泉
目前,龙懋勤已经创作了十多部中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八个短篇小说,创作的素材几乎全来自家乡大巴山。“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很熟悉,也有很深的感情。”龙懋勤告诉记者,一些作品虽然看着不像是写的家乡的事,但很多人物、故事原型、风俗习惯都是从这里精炼提取出来的。
文学作品必须真实,才能打动人,正因为素材几乎都来自熟悉的家乡,龙懋勤写起来很是得心应手,作品也屡次得奖。《本是同根生》获“四川文学奖”,《狗命》获省文联首届天府文学奖单篇作品二等奖,《龙懋勤中篇小说选》一书,获巴金文学院“诺迪康杯”文学奖。《本是同根生》《冤枉鱼》《狗命》《狗头》《狗缘》《台上台下》《北河拐弯的地方》《舅舅也是人》《爱恨两难》《四海为家》等,都在省级以上文学杂志发表。这些作品让龙懋勤在省内外的文学界有了不小的名气,“每年我都要回来生活一段时间,这里是家,是我创作的源泉所在,它成就了现在的我。”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文/图
新闻推荐
省政协召开“积极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专题协商会本报讯(记者陈婷)10月17日,省政协召开“积极参与国际陆海贸易...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