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扶贫擦燃市场火花
□张舟
河北铁艺画、贵州蜡染、四川羌族五彩棉布……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现在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展区。10月17日恰逢第六个国家扶贫日,这一组合让人眼前一亮:当“非遗”与脱贫攻坚相遇,能否擦燃市场火花?
非遗项目和产品,具备文化和市场的双重属性。广大贫困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尤其是传统工艺类非遗,遍及城乡村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拥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做好非遗扶贫,不仅能让群众脱贫致富,还能够让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可谓双赢。
要让非遗扶贫擦燃市场火花,关键就在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不少非遗传承人,往往埋头做事,缺乏市场、品牌运作的思维和能力。好的产品,不为人所知,自然无法变现,也大大制约了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要想非遗扶贫有实效,就要让非遗拥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收获市场的关注,进而打通设计、制作、市场等环节,为好产品打开销路。
所以非遗扶贫,不能光盯文化,还必须瞄准市场。探索适宜于市场,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兼备的非遗产品,开发利用;拓宽非遗传承人的思路和眼界,引入复合型人才,对非遗手工技艺进行改造提升,在提升成品率的同时,使其符合当代人的实际需求和审美需求,从小众走向大众;学会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搭建平台,找准需求,拓展市场。
当然,扶贫是开发之举,对于非遗来说,保护也不可忽视。在非遗扶贫的过程中,万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竭泽而渔,一味用产业化的手段替代非遗手工技艺的独特性,让非遗变成“流水线的标准件”。
非遗扶贫,利国利民,只要把握好上述关系的平衡,非遗将以其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成为“脱贫生产力”,让贫困群众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殷鹏)10月17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为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