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驰援汶川 分秒必争 四川省应急系统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

四川工人日报 2019-08-26 13:25 大字

汶川泥石流航拍图四川消防供图

救援直升飞机将2名群众营救至耿达镇

消防救援人员在三江镇开展安全排查和搜寻

8月20日凌晨,阿坝州汶川县遭遇强降雨袭击,随后,县境内发生不同程度泥石流灾害,部分道路、房屋受浸,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多处国省道断道。从受灾现场的航拍画面记者看到,泥石流“倾盆而下”,画面着实令人揪心。

战友牺牲 他们奔赴在救援路上

当天凌晨,由暴雨引发的洪水致使有人员被困,在接到出警命令后,水磨镇专职消防队一行7人前往救援。

2时40分左右,当车辆离开水磨镇仅两公里,至水磨镇阿坝师范学院路段时,路面水位突然急速上涨,车辆发动机被淹直接熄火,车辆迅速被洪水围困,水位越来越高。队长杨鑫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便让一行人赶紧登上车顶避难,但是水位仍然在上涨,汹涌的洪水,将车辆冲出了十数米远。

危急关头,一行人抱住了路边的大树进行自救,水磨镇专职队班长更斯穷和队长杨鑫抱住的是同一颗树,河水中夹杂的木桩石块猛烈地击打着他们的躯干,令他们生不如死。

在树干上,更斯穷忍着剧痛鼓励队长杨鑫抓住大树不要放手,但凡人的躯干怎能承受如此的打击?队长杨鑫首先被洪水卷走,杨鑫事后回忆,他感到更斯穷想抓住自己,但剧烈的撞击使他随后也就失去了意识。另一棵树上的晏孝林则看到两个头盔上的照明灯,先后被冲入水中,在洪水中几个闪烁后完全消失。

经过不断地寻找,在凌展5时左右,在距离出事点两公里的水磨镇下市场口找到了更斯穷的遗体。

面对战友的离世,其他队员们强忍着悲痛,仍奋战在抢险的路上。截至21日17时,由总队全勤指挥部、应急通信保障分队、成都支队、绵阳支队、资阳支队、阿坝支队组成的增援力量共37车143人9艘冲锋舟已抵达灾害事故现场。

到达现场后,他们不仅快速展开搜救工作,还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游客疏散转运工作,负责维持秩序、接受咨询、开展疏导、帮助老弱病残、转运物资、对部分受伤人员进行包扎固定和担架转移等工作。

地空联手 多方力量集结出动

面对灾难,多方力量集结出动,深入灾区开展救援。20日下午,距离龙潭水电站上游约300米处有数十名群众被困,其中有2名重伤员。接到警情后,四川消防救援总队指挥部及成都、绵阳支队7车38人立即赶赴耿达开展救援。

由于救援人员抵达现场时天已黑,加上现场情况复杂不具备救援条件,经与当地政府、通航公司商议后,决定第二天根据天气情况开始救援。

21日上午8时,“8·20”暴雨灾害前线指挥部派出8名消防指战员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徒步翻越山岭前往龙潭水电站附近村落营救被困群众。8名消防救援人员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徒步翻山前往耿达镇幸福村营救,因道路被冲毁,加上电站被泥石流堵塞,形成小堰塞湖造成桥梁、公路被淹。根据现场情况,省应急厅紧急协调金汇通航协助转移疏散被困人员。在群众被困点附近有一废弃的沙场,救援人员迅速利用沙场开辟供直升机临时起降的场所。

解救被困人员后,救援人员们又投入到了新的救援任务当中,不顾危险,奋勇向前。

专家答疑 地震让山体不“刚强”了

据统计显示,本月20日0时至7时,汶川全县累计降雨量最大只有65mm。那么,汶川为何出现大灾?专家做出了解答。

首先,入汛以来汶川强降雨始终偏多。四川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认为,这是累计效应的结果,“一次强降雨不会受灾这么重。”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专家库相关专家也认为,考虑到汶川森林覆盖率56.9%、岷江出境流量超过2300立方米/秒,“山洪泥石流要爆发,只能说明土壤饱和度高,前期降雨量较大。”

“累计降雨量这么大,导致当地的山体、土壤被反复浸泡,反复曝晒,很容易出现灾害。”专家提醒,就在本轮强降雨之前的几天,今年入夏以来最强热浪刚刚袭击过四川,汶川也不例外,最高气温超过30℃。

其次,10年内两次地震让汶川的山体“没有过去刚强”了。从监测来看,无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8·8”九寨沟地震,汶川都是受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

专家表示,根据全球各地经验来看,一旦发生高烈度地震,山体表面破碎和“内伤”的“治疗”都需要持续十年甚至数十年乃至更久。而在彻底“痊愈”之前,破碎的地表、有“内伤”的山体,一遇到强降雨或者相对较大的地表径流,就容易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换言之,遭强地震影响后,汶川当地的山体明显没有过去那么“刚强”了。

第三,境内水系河床被地质灾害抬升,行洪能力下降。梁军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都让汶川及以上的岷江流域受损,特别是上游山体破碎带来的江水泥沙含量剧增,导致汶川境内河床不同程度抬升。

“我们的监测和分析都表明,河道行洪能力的减弱,在这几年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梁军说道,本轮强降雨中,无论是华能太平驿电站下游被壅塞、还是卧龙特区的龙潭电站出现险情,均不同程度与河床抬升有关。

新闻推荐

你从哪里来,三星堆?

▲贴有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三星堆遗址俯瞰图(资料照片)三星堆一号祭祀坑(资料照片)作为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三星堆,是中华文明...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