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有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合肥晚报 2019-05-12 01:00 大字

一千多年前,文艺青年苏轼给自己取了一个老气横秋的笔名“苏东坡”,后来便慢慢成为了后辈文艺青年们的“老朋友”。他爱工作、爱旅行、爱美食,活色生香地陪伴青年们成长,成为文学成就和生活美学的标杆,以至于热爱他的人们往往忘记了,那些生花妙笔,都诞生于半生颠沛流离的羁旅中。

《宋词三百首》,苏词十首入选,并未拔得头筹,我们熟悉的柳永、姜夔、晏几道,都在其上。我们偏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毫不吝惜地在那些诗词文章中,表露着自己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1.仰望星空 俯拾美好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那个年代没有朋友圈,也没有所谓“996”的争议,苏东坡不曾追求过“爆款文”转瞬即逝的风光,文字是他最擅长也最珍爱的传播方式。他是真的文艺范,在地方上任职的公务也不可懈怠,于是文字成了他打通自己与他人心灵的通道,不曾惜字如金,却字字珠玑。

在他的笔下,一次简朴的野餐,都充满了诗意。

“细雨斜风”道出早春的寒意,“淡烟疏柳”在诗人的眼中有着留白之美。著名美食专栏作家苏东坡的野餐内容却只有清茶与“春盘”。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等,称为“春盘”。他们所要尝试的“春盘”,是“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寻常的时蔬,在词句中传达着春天的讯息,鲜嫩的味道让人垂涎。

同样体现春意的,是香气诱人的新茶。以“雪沫乳花”来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显然是适度的夸张,却也是为了与碧绿的春盘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简单的食材,清丽的色调,夸张的表达和美好的想象,再加上一句余韵千年的“有味是清欢”,便让这一次郊游野餐成为集视、听、气味、味觉于一体的多维画卷。而事实上,他或许是在难得身心放松时,对着春日乡间的一碟野蔬,想念起家乡的某种美味吧。

对照之下,今人个个比当年的美食专栏作家有福,不必关山明月长相思,也不必忧心一路上的贮存,便能享用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只是往往,太容易的得到便使人麻木,好在有苏东坡的春茶与春盘,总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了春天的味道。

苏东坡的才华是世人仰望的“星空”,但他自己总在俯身拾取生活本身的美好。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组词的阅读量未必能及“人间有味是清欢”,但意义非凡。这组词是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途中所见、所闻与所感以白描手法呈现,他用洗尽铅华的笔墨讲述着乡村风光之美,也感同身受着农民的喜与忧,这位文艺青年并非五谷不分的书生,而实实在在地务求接地气。他的努力,也带来了宋词从闺情春怨走向清新自然的明朗转身。

“簌簌衣巾落枣花”一首里,他作出了返璞归真的本色演出。簌簌衣巾上落满了枣花,还有点“文学”味,家家户户传出轧轧的缫车声,身穿粗布衣的老汉在古柳下叫卖黄瓜,是不加矫饰的乡村即景,似乎已然超越了他的读者们的想象了,到“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就完全忘形了。把“真心话”都写在词里面,是他作为词人的大胆开拓,也源于始终不改的“同乐乐”精神。但,可爱的人干什么事都不会讨人嫌,所以千年后的我们还在担心,也不知他要到茶了没。仿佛自己也渴了。

2.直把徐州作杭州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东坡一生历典八州,换言之,总在搬家。从杭州、密州、徐州,到黄州,直至远贬至岭南的惠州,和漂洋过海的儋州,如一叶扁舟半生飘零。

杭州当然是文艺青年的理想归宿,杭州也因苏东坡曾经的居住,而获得了不可估价的文艺名片。他说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杭帮菜从古至今,是以淡妆取胜,最浓不过是苏大人亲自创制的“东坡肉”,而吃过的人都知道,它只是表面浓艳,内里仍是一颗小清新的心。湖光山色不只给了杭州“晴方好”、“雨亦奇”的旖旎风光,也为杭帮菜提供了品位不凡的食材,有许多美食,在传说中都与苏东坡相关,众说纷纭已不可考,但可以想见的是苏东坡在杭州的人气。

人们看见的是美食之旅,而苏堤留下了他工作的印记。只是杭州再美,终须一别。

我曾偶然重走了他的旅程,从杭州到徐州。几乎是带着对荷花十里桂三秋的怨念动身的,结果到了徐州看到的第一个路名是苏堤路,还以为出现幻觉,却原来是他真的把“苏堤”修到了这里。要写一本苏东坡谪官记,顺便也就写出了一本自助游手册和一部浚湖筑堤史。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被贬颍州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被贬惠州时,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任岭南,亦浚湖筑堤。远方的人们听闻他“日啖荔枝三百颗”,而岭南人看见了他的务实勤勉。

寻访云龙湖边苏公塔,正当我因为天色太暗而准备放弃时,塔身如魔法一般整个亮了,与苏公一样的洒脱不羁。于是记下苏公撰的联:试衣亭下云龙宛西子 谢雨途中茅店变琼樱。

“云龙宛西子,茅店变琼樱”,这或许是他漂泊路上的意念支撑吧。别忘了,“东坡”也不过是一片不为人知的荒地。苏轼谪居黄州的次年,筑室于临江荒地边,作为游息之所,仿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垦地种花一事,取名东坡,并因以为号。

苏轼于神宗元丰元年知彭城徐州,夜宿燕子楼,因梦生感,因古叹今,于是作“永遇乐”一首,抒古今如梦之情怀,发遗憾红尘之浩叹。上片写初秋夜色和梦断寻人;下片感燕子楼空和古今如梦。

没有人天生内心强大,只有在一路风尘中学到的智慧——可以不变的豁达应对诡谲的人生,直把徐州作杭州。

3.婉约的豪放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首写神宗元丰五年在黄州沙湖的一件小事,又见词人在贬谪生活中胸怀开朗、心头平静的一面。上片写先程遇雨,下片写后程放晴。

上片起二句“穿林打叶”,已见风雨非小,然“莫听”、“吟啸”、“徐行”层层递进,写其心境闲适。结三局“竹杖”、“芒鞋”、“蓑衣”与“马”对比,一任平生,处之泰然。下片头三句“春风”犹冷,“山头斜照”,结三句回首来处,雨、晴两不存在,境界无所差别,写心之平静。

绍圣四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东坡被贬至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但“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办学堂,树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拜师于他。此前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东坡北归不久,就有人题名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开拓是他自己的创作理念。在词的创作上,苏东坡突破严守音律的陈规,扩大题材范围,抒发开阔胸怀,将只书写爱情的婉约词,扩展为表现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的豪放词。似水柔情不是他的招牌,相比“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的柳永,和“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苏词吟咏的题材是大江东去、千古风流,那是他的气韵,也是他的精神追求。于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其实他是一个真正懂得浪漫的词人,他的婉约词,所作不多,但皆为经典。

在他人的诗中,“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苏东坡却以缱绻柔情为杨花正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透过春光,看见的是世人心事。忆故人的诗词,有几句能比他的“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真挚的情感从来无须刻意,任凭心意流淌,便自成绝唱。

最浪漫的事,是在贫乏的生活里精神富足,在富足的生活里不让精神贫乏。

□刘睿

新闻推荐

【书荐】 《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

川艺《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作者:冯骥才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是中小学语文课...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