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难舍热土甘当领头羊 一心为民携手奔小康

内江日报 2019-05-02 08:14 大字

凌兴忠在蔬菜大棚里

凌兴忠(中)和村主任、村副主任在开会学习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2000年,当选为四川省劳动模范;2015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东兴区富溪镇罗井村,说起村支书凌兴忠,那就是个“传奇人物”。

今年55岁的凌兴忠,自1987年担任村干部开始,就本着一颗为民公心,带领村民创造了全镇多个“第一”:2003年建成全镇第一条泥结石公路;2008年建成全镇第一条乡村水泥路;2013年完成了全村6.2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引入当时内江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2018年,罗井村成为全镇第一个安装太阳能路灯的村……

如今,村里两百多亩苗木花卉基地、近百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果园、养鸡场、小龙虾和青蛙养殖基地等项目发展火热,占地600多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本报记者 丁洁 文/图

勤劳致富:

退伍军人成了“养猪状元”

驾车行驶在罗井村平整的水泥路上,鸟啼虫鸣,满目清幽,宁静的乡村被林木环绕,蜿蜒的小溪静静流淌,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乡村美景像一幅水墨画徐徐展开。

说到凌兴忠,村主任晏勇有摆不完的龙门阵:“要说他个人的业绩,那是全村都羡慕的对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退伍后的凌兴忠在家里养起了猪,爱钻研和学习的他,曾被省科协评为“种养高级技师”。凭借自学的养殖技术,他养的种猪一窝卖过上万元,高峰时期,养殖的猪达到了四五百头,一年能挣十多万元,被冠以“养猪状元”的称号。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家家户户都把养猪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1996 年,罗井村村民陈中全欠债近5万元,凌兴忠主动为他提供了5头种猪,鼓励他养猪脱贫。在凌兴忠的指导帮助下,陈中全养猪第一年便出栏肥猪50余头,收入近2 万元。后又逐年扩大养殖规模,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开始存钱谋发展。

凌兴忠不仅对村民毫无保留地传授养猪技术,对那些生活贫困的村民,还主动帮其筹建猪舍、提供种猪,义务为他们的猪防病治病和代理销售。

在行情不好时,为了帮大伙儿解决销路,凌兴忠把村民们养殖的猪收集起来,自己一个人开着货车,一次拉着三四百头猪,跑上千公里的路途,卖到贵州云南等地去,一个星期要打一个来回。曾经还因为山高坡陡路况不好,差点翻车——这样的经历,凌兴忠谁都没说,卖完了猪,拿回来钱,看到村民们接过钱时那股高兴劲儿,他就感觉到无比的畅快。

2000年,眼见着村里的田土撂荒严重,凌兴忠出钱承包了300亩田,用于水稻制种。为了抢农时、赶进度,他加入到劳动的行列中;为了查看水稻长势,在一年中最热的天气里,他戴着草帽,拿着镰刀,在水田里割秧苗叶子……凌兴忠说,直到现在,他都还时常梦见自己到处去承包田来耕种,再不然就是梦见小猪崽吃奶的场景——劳作,似乎已经深入到了他的骨子里,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事情。

正是这样的勤劳和精神头,让凌兴忠不仅自己腰包鼓起来,也为村民们谋得了福利。2000年,他当选为四川省劳动模范;2015年,又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一心为民:

不遗余力搞基建

罗井村村委会办公室里陈设很简单:两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个书柜,与荣誉奖牌挂满整面墙的“奢华”形成了鲜明对比。

罗井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罗井村也多次被评为区、镇先进村;2017年2月,还被评为市级、区级四好村;2018年1月,被评为省级四好村。

在村副主任肖文征眼里,这些荣誉与1998年当上村支书的凌兴忠的努力密不可分。

“罗井村曾经的面貌是很落后的。”肖文征说,虽然距离镇上不远,但在2003年以前,村里连一条像样的毛坯路都没有。当时许多村民都养猪,但每逢卖猪时,都只能雇人把猪抬到几公里之外的码头上,通过水路运到市中区史家镇或资中银山镇去卖,“村民卖一头猪能得900元,光是请工人抬就得除掉200元。”

凌兴忠在这里土生土长,深感交通制约太大,于是下定决心要修路。可计划还没开始实施,就遇到了巨大阻力。罗井村纵向距离长,一些离镇上近一点的村民认为,自己只需要修一段路就行了,为什么要支付其他路段的钱?还有的因为路线划分的问题争论不休。

“为了大家出行,为了发展产业,这个立场是坚定的,也是一片公心!”凌兴忠一心想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

“大小会议、代表会、院坝会不晓得开了好多场,到家里做群众工作,几乎都是凌书记。有时,为了一个协议,要磨到深夜十一二点。”村主任晏勇回忆说,村里修路,没有土地可以赔,无法赔,这也是矛盾之一。凌兴忠慢慢给大家“算账”,摆道理,以情动人,最终确定了集资方案和以工代资的方案。

集资时,凌兴忠带头交了自家该交的钱,又额外捐资500元。不仅如此,他和其他几名村干部还守在修路现场,拿着“洋铲”、挥起锄头,撸起袖子卖力地干。“遇到天热的时候,裤衩都能打湿,鞋子里可以倒得出水来……”晏勇说。

2003年到2013年,从修毛基路到后来的泥结石路,再到水泥路,罗井村不仅成了全镇建成第一条泥结石公路的村,也建成了全镇第一条乡村水泥路,全村的6.2公里主干道,在10年时间里完成了蜕变。

如今的罗井村,一条条水泥路两边,家家户户的二层小楼,外墙贴了墙砖,内部搞了装修,瓷砖厕所,干净整洁。这一条条凝聚着希望的路,正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迈向小康。

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有目共睹。十多年来,罗井村新建河堰,整治山平塘,修建囤水田和蓄水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年完善。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在全镇率先实现水、电、气、光纤、网络“五通”,还新建沼气池140余口。

2018年,利用省级四好村奖励资金,罗井村里的主干道上都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让村里人都觉得特“洋盘”。

“现在生活环境好了,大家吃了晚饭都习惯在路上散散步,考虑到方便照明,村两委经过商议,决定装上路灯。”罗井村7组村民江文慧告诉记者,他们村,是全镇最早安装太阳能路灯的村。

发展产业:

带领全村奔小康

拨开茂盛的西瓜藤,一个长势喜人的半大西瓜赫然出现在眼前。“还有一个月就能摘咯!”凌兴忠禁不住“咋呼”起来,那个兴奋劲儿,比自己赚了几百万还要高兴。

蔬菜大棚里,不止有西瓜,还有成串的番茄压弯了藤,辣椒结得密密麻麻,豇豆和黄瓜都开出了灿烂的花,生姜苗破土而出……不远处,鱼塘里泛着涟漪,成片的苗木,编织出一片“青纱帐”。

2017年底,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发展60多亩地,种植了番茄、黄瓜、四季豆、生姜等有机蔬菜,与鱼塘、苗木基地以及河对岸的旅游开发连成一片,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垂钓、采摘新鲜蔬菜,让村民多了一条致富门路。

正在地里干活的银乐蓉是隔壁建华村5组村民。2017年,罗井村建起的蔬菜种植基地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岗位。“离家近,方便照顾老小,最重要的是我们也能找到零花钱了嘛!”银乐蓉笑呵呵地说。

随着村里道路修通,村里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2005 年,村里发展起5个规模养鸡场,每个都可养鸡1万多只;全村年出栏生猪600 余头,出栏仔猪8000余头;2013年,在凌兴忠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引资建成了全市最大规模的标准化养牛场;结合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闲置的实际,罗井村积极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引进业主流转土地250亩,建成多品种的花卉苗木基地,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盘活了现有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村里的其他产业项目发展也遍地开花:小龙虾、青蛙养殖基地风生水起;桃园里的桃子开始挂果;蔬菜大棚里的蔬菜已经开始销售;占地600多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全村流转出去的土地大概在900亩左右,村里一年的流转费可以实现五六十万元;解决了六七十人的长期剩余劳动力,农忙时能达到上百人次的用工需求,全年村民的务工收入达到上百万元……”村副主任肖文征如数家珍。

不过,他还是能记起当初在引进业主协调土地时凌兴忠所受的刁难:园区机器进场施工时,有村民阻工,要求把掉进自己地里的石子一颗颗捡干净,凌兴忠真的弯腰去捡了;有在外打工的村民委托家中老母亲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了字,后来又反悔了,凌兴忠深夜跑到其家里去做工作……

眼见着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凌兴忠把这些都忘记了。曾经他也有不少走出乡村、到镇上或者更好的地方去发展的机会,也都一一放弃了。

“在这里土生土长,有着太多的感情,舍不掉,舍不掉!”他连连摆手,望向了远处的山丘……

新闻推荐

守护三十万册古籍线装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几千公里的海岸线遭到封锁,西方科学类书籍进入中国的渠道被切断。东南地区大片国土沦丧,各省的官书...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