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 让川米好吃又高产
制图/瞿洋
——访四川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任光俊
目前
2015年以来,育成的优质高产品种川优6203年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是四川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新品种,解决了四川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
1992年,粮食产量达到443.1亿公斤,创当时的历史最好水平;1994年,四川省农业厅开始举办首届稻香杯评选活动,首次提出川米“优质“的口号
上世纪70年代
川粮依赖外省调运,川种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本报记者 左杉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水稻亩产量从1978年的319.2公斤,增加至2018年的525公斤,单产增加70%;杂交水稻占全省水稻面积,从30%提高到95%;川粮从过去要依赖外省调运,到如今的自给自足,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式增长,四川也成为国内育种第一大省。
12月4日,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刚从国外回来,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位著名的优质杂交香稻川香优系列育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讲述了四川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四川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
深情追忆
恩师周开达研制出冈型D型杂交稻
“俗话说:有了好种子,才能出好米。在我看来,水稻产业的发展,与水稻育种的农业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任光俊对记者说。这位谦逊温和的水稻育种专家,经过37年扎根基层的数据实验,致力于水稻优质、高产、抗病相结合的育种创新研究,育成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新品种40多个,推广区域覆盖15个省 (市);2015年以来,育成的优质高产品种川优6203,年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是四川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新品种,解决了四川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难题,重塑川米品牌。
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前夕,四川还处于温饱和饥饿的交替线上,粮食依赖外省调运。那时,刚进入西南农业大学学习的任光俊,每个月也是紧巴巴地数着粮票过日子。
“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在全国农业科技界,就有‘东有袁隆平,西有周开达’的说法。而我的老师周开达,影响着中国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水稻种植。”任光俊在读研究生期间,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开达的学生。
川粮依赖外省调运,川种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改良当时的杂交水稻种子,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周开达的冈型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开始在四川推广。一年后,试点地区水稻亩产已近千斤,平均每亩增产约30%。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业绩报告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施工、设计、科研、投资、电力...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