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好作品的土壤,决定了作品的未来”

西昌都市报 2018-12-07 08:13 大字

评委昌英中。

西昌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是一个适宜创作的地方,“今年我就先后来了三次。”

12月5日,受邀参加“西昌之星”主题歌曲评选的昌英中老师接受本报专访时称,自己第一次进西昌是1993年,是来参加莫言写的一个剧本,叫《梦断青楼》的电视剧的拍摄。

“那时候的西昌不大。但是最近几年来西昌,感到西昌已经成长了。”昌英中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80年代曾于四川音乐学院跟随姚以让教授、高为杰教授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其作品曾荣获“中国广播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际奖和国家级奖项,并先后在首尔、台湾、香港、日本、奥地利、加拿大、芬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出演。

对于西昌的发展,对比90年代的西昌和现在的西昌,他觉得用“今非昔比”来讲最贴切,特别是邛海湿地公园的打造和建设,是西昌的一个大手笔,是造福后代的一个大工程。

昌英中老师作为一位多产的音乐家,他同时还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他的学生屡获国际国内创作比赛各类奖项,并活跃于国际国内的音乐舞台之上。

“这次参加‘西昌之星’评选的创作者的作品,总的来说水平都在中等以上,所传递的音乐理念和原创力很明显”。在昌英中老师看来,围绕西昌的主题创作的歌曲,应该把基调对准西昌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背景,从中汲取有特点有历史意义的一个“点”来铺张开来创作,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次参评的作品,更多透露出的是对于一些小众的灵感的捕捉,缺少大开大合的那种磅礴意蕴,有点遗憾。

艺术品要有自己的灵魂和观点,包括音乐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昌英中希望凉山或者西昌的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才在创作中,要多多吸取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地域文化符号,创作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创作出来的作品要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色彩和旋律,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引导和指引受众聚焦该作品,所以,比如让人一听就产生“新鲜感”的作品,是成功的起点。

昌英中说,作品的标签明显,就会渐渐引领音乐流派的诞生,就如多年前藏族歌曲在全国的风靡一样。对于西昌和凉山来说,他建议,最近几年,上乘的彝族歌曲非常多,创作上可以多往这方面倾斜,要有时代感,融入吸收当地的民族元素,多汲取其他人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才是最有力量的,如果这样,就有机会触摸到“走心”的作品,好作品的土壤,决定了好作品的未来和走向。

“歌曲虽小,但所发散出来的能量是很大的。”昌英中说,一首歌打造成功后,其自带的营销功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对一个地方的影响力,比随意的去打广告强很多倍,但一首歌曲的传播,也要靠很多外部因素来推动,西昌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相信通过这样专业的歌曲大赛的评选和打造,会在这里涌现一批唱得响、唱得出去的作品。

文/本报记者米赢

图/杨正飞

评委简介

昌英中,男,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80年代曾于四川音乐学院跟随姚以让教授、高为杰教授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其作品曾荣获“中国广播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锺奖”银奖、首届西贝柳斯国际作曲比赛第三名、香港中乐团“21世纪国际作曲大赛”决赛入围奖,香港中乐团2017“中乐无国界国际作曲大赛”决赛入围奖,“巴蜀文艺奖”金奖和特别成果奖等国际奖和国家级奖项,并先后在首尔、台湾、香港、日本、奥地利、加拿大、芬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出演。

他的个人专辑《室内乐与合唱》由日本LAM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作品总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昌英中教授是一位具有独特个人语言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如同那块孕育了丰富民间传说的中国西部地区一样,反映了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作曲家身份。此外,作为一位多产的音乐家,他同时还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他的学生屡获国际国内创作比赛各类奖项,并活跃于国际国内的音乐舞台之上。

新闻推荐

九洲空管为其构建“大脑”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4日成立,运行中心系统及配套设施由绵阳市九洲集团旗下四川九洲空管公司...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