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扬琴传承人徐述巴山蜀水清音起 德派扬琴一灯传

华西都市报 2018-11-05 04:02 大字

扬琴传承人徐述 2014年9月28日,四川扬琴曲艺专场音乐会在京上演,徐述饰老艄翁。

民国时期扬琴表演。

周总理在剧间休息时,看望演员们(左一为徐述)。资料图片

四川扬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述(左三)、刘时燕(左四)亮相非遗舞台。

后 继有人,四川扬琴捧回中国曲艺牡丹奖。

从艺62年,徐述的《伯牙碎琴》《白帝托孤》《百里认妻》《活捉三郎》《秋江》《船会》《拷红》、《凤仪亭》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教育家陶亮生赋诗“德派扬琴一灯传,徐述微音播两川。”著名报人、曲艺专家车辐称她“没有漩凤,却清风入怀,听来情味深长,一抒胸怀,其味无穷。”

融合创新 可借鉴但不能贪多

徐述唱扬琴,并非一成不变。“我上一次台,就要有一次新的收获,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徐述从艺的60多年中,她深感艺术在传承中,要赋予新的活力,新的营养。“就好像你出门要换一件新衣服,原来的作品,老师把唱腔都装好了,我为啥要跟着前辈一样呢。”

徐述认为,唱腔是唱出来的,“跟着老师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给它新的东西和观念。就像吃面要放点佐料,你原来可能只有盐巴,但再放点味精,就觉得更好吃了些。”所以除了扬琴,竹琴、川剧、京剧、梆梆戏等,徐述均有涉猎。“你嗓音再好,形象再好,但是你唱得不好,精髓的地方学不会,你就拿不出来真东西。要学,就要爱它听它,不去听咋个长本事呢。不向外学习,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好角色,但你不谦虚,咋个进步?”

这些学习,也丰富了徐述的扬琴,“我搞创作,有很多东西是借鉴外来的姊妹艺术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借鉴竹琴、川剧高腔等精华,创作出“破板破格”的扬琴新腔《苦皮垛子》;在《三祭江》教学中借用了胡琴西皮倒板,还自组高腔一段,丰富了全剧唱腔。“我太爱扬琴了,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它调好点。”不过,徐述也强调,其他艺术可以借鉴,但不能贪多,“多了就不是扬琴了,只能是用某一腔,某两句。”

心血之作 《十里长街送总理》

在徐述卧室的桌子正中,摆放着一张黑白老照片。那是20岁的徐述在北京长安剧场演出《拷红》时,周总理到后台看望大家时的留影。“那天晚上演出中途休息时,后台突然掌声响起,‘周总理来看望大家了!’”徐述手捧照片,陷入回忆。

在那之后的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周总理来蓉城期间,徐述又有幸在金牛坝招待所,先后数次见到周总理,有一次她还和周总理跳了舞。“总理问我叫什么呀,多大了,学什么的,特别亲切。”半个世纪弹指而过,徐述想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不已。

“周总理特别亲切,永远是那么温文尔雅。”提及周总理去世,徐述泪湿眼眶,数度哽咽。一周年后,看到乔羽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徐述升起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她创作了四川扬琴《十里长街送总理》。在编曲、组腔时,她运用扬琴特有的声韵和艺术感染力,首次使用3/4拍子组曲,表达对周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四年后,在四川省首届优秀文艺作品评选中,四川扬琴《十里长街送总理》虽然只得了三等奖,但徐述说:这是她从事扬琴创作中,最为投入、最为精细、最费脑智的心血之作。谈话中,徐述手打着拍子,轻声哼起“长夜无眠天地悲,八亿神州泪纷飞……”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关天舜

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为四川扬琴“谱曲”

创新性开启电声教学

从艺60余载,徐述从来没停止过演出、创作、教学等工作。成都银杏园、文化宫、戏剧茶楼、蜀声琴社等地,都有徐述演出的身影。在古代汉语领域见长的教育家徐仁甫,听了徐述和师傅李德才演唱的《活捉三郎》《香莲闯宫》之后,赠诗给徐述:“……西蜀扬琴李德才,拔萃出疆归去来。一调蜚声传博海,锦城曲艺增光彩。及门徐述更芬芳,不让男儿气概昂……”

著名报人车辐在撰稿中也提到:“徐述唱腔韵味醇厚,跟随李老二十多年,学习十分刻苦,深得李老喜爱。”“特别是你的老师去世后,你在追思中琢磨,学习你的老师自打自唱,坐地传情。你掌握了四川扬琴艺术规律,既有师承,又有创造,在行腔讯韵中,准确地唱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丝丝入扣。”

艺术上,徐述在师承中创造,获得观众认可。1974年,得了师傅“衣禄”的她,接过恩师李德才的接力棒,开始带徒弟。一边教学、一边演出、一边创作,把四川扬琴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

“我对扬琴迷得很,老师怎么教的我,我就怎么教后面的学生,怎么样使腔更安逸,节奏更丰富。最 开始还是像李老师那样子教,口传心授嘛,男腔女腔一起教。”进入80年代,徐述受到邓丽君的盒式磁带的启发,她创造性的改口传心授教学为电声教学--先在脑袋里组好腔,腹稿打好,然后把自己的唱腔录音,拿给学生听,学生熟悉之后,再上琴细教唱腔韵味。

有了“电声教育”之后,徐述还通过自学现代简谱,让新同学有谱可依。“我们扬琴的祖先不简单,那时候唱扬琴的多是盲人,包括我的老师李德才都是‘半只眼,只看得到五寸远’,为了生计学扬琴,没有上过学,是靠口传心授。有是工尺谱,后来才有了简谱,do、re、mi、fa、sol、la、si。我那个时候年轻好学,有一股劲儿,先自学简谱,再放到扬琴中谱出来。”

自1997年起,徐述先后谱教材:《夜课》《藏舟成配》《三祭江》《伍员渡芦》《拷红》《宝玉哭灵》《渔父辞剑》《静夜思》《阳光三叠》等,并编写《扬琴基础知识》二册,谱曲和文字教材3万余字。

一张琴一个人

扬琴世界要掺“留心茶”

1992年,55岁的徐述退休了。但热爱四川扬琴的她,退而不休,她继续用自己的一双手和一副好嗓子,赋予扬琴独立的生命。她义务加入由一帮爱扬琴的人组织的业余的“蜀声琴社”,“一是演出,一是帮她们搞点组织工作”,一做就是16年。16年里,她在走马街戏剧场、大慈寺、悦来茶馆等地“转台台”,让现场观众沉浸在一张琴一个人声所制造的扬琴世界里。

传统曲艺向下

神龙手难挽下滩舟

徐述爱扬琴,也爱喜欢听扬琴的观众,在她看来,演员与观众是相辅相成的,观众越多演员唱得越来劲儿,质量也越好。为了表达对观众的感谢和尊敬,徐述在演出休息时间,常会给观众掺一点儿茶,叫“留心茶”,要把观众留住,希望他们经常来看演出。

后来再在公开表演场合,她总把爱徒推到前台,自己则成为一个操琴手。在她的敲打下,扬琴如获生命,或清脆如玉,晶莹剔透,或丰满激昂,气势磅礴。有观众说,单是听徐述的器乐,就已经足够成为独立的音乐世界。

2009年,徐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徐述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我太爱扬琴了,太爱了!扬琴给了我太多太多,我的为人,我的做事,我的尊师重道、友爱朋友,都是扬琴教给我的。”

当下,越来越丰富的大众娱乐,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阵地,四川扬琴等一大批传统曲艺,不再受到观众追捧,演员们逐渐离开了舞台。“神龙手难挽下滩舟。”说到现状,徐述有些无奈,“我很悲哀,它是民族的,1949年以前成都四大门都有扬琴或者竹琴,现在哪个还晓得嘞?我的心是很酸的,这是国宝呀!

对传人要求严格

要像爱爱人那么爱

“现在人爱得不‘如痴’了,我们那时候是全身心投入进去,‘偷经学艺’也要学,现在有的人太看重物质生活,变得浮躁了。”徐述教育自己的学生,“你们唱扬琴,就要像爱爱人那么爱,唱哪门爱哪门。”

好在,徐述已经为四川扬琴找到了传人,直到现在,她仍会指导学生唱腔,“基本的本子找好,我把腔润好了,在我的基础上,或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再按照他们的特色来(教)。”徐述尽心尽职,先后培养了诸如万弘、张冰、李永梅、于兰、孙云金、吴瑕等多位男女扬琴演员,有的取得了卓越成就,有的活跃在曲艺舞台或扬琴传承基地上。徐述欣慰的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学生当中有几个条件还是不错,但他们还需要再加把劲儿,变得更加‘嘎嘣棒’!”

四川扬琴已经融入徐述的骨髓、血脉,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直到现在,她一有时间就创作新的谱子。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她近年来的作品,《关山月》《琵琶行》……全部手写,落款“徐述于陋室”。

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是走还是坐,徐述绝对在唱扬琴。相识的人看到她在抠指拇儿、打拍子,保准会说,“你看这个‘老曲儿’,又在唱扬琴。”甚至有人开玩笑地问过她,“你二天要走咯是不是还要哼声大腔再走?”她高兴地拍着胸脯,竖起大拇指回应:“如果最后一口气还能唱扬琴,好,好角色!”

因为爱,81岁的徐述浑身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摄影关天舜

新闻推荐

扬琴传承人徐述暮鼓晨钟偷绝艺 清风水月觅知音

扬琴传承人徐述徐述。徐述唱四川扬琴《浔阳琵琶》。徐述和老伴。四川扬琴流派作为传统的扬琴流派之一,在扬琴流派中独...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