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传承人徐述暮鼓晨钟偷绝艺 清风水月觅知音
扬琴传承人徐述 徐述。
徐述唱四川扬琴《浔阳琵琶》。
徐述和老伴。
四川扬琴流派作为传统的扬琴流派之一,在扬琴流派中独树一帜,有着特有的音乐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唱腔、音乐、文辞俱美的四川地方曲艺,让人如痴如醉。清嘉庆年间的《锦城竹枝词》就有“清唱洋琴赛出名”的记录。
当今的四川扬琴界,也有一位首屈一指的大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述。徐述唱腔韵味醇厚,被著名报人车辐称赞为“清风入怀”。10月12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到了81岁的徐述。耄耋之年的她,尽管头发花白,记忆力有所退减,但提到心爱的四川扬琴,徐述两眼放光,全身洋溢着一股极强的精气神和感染力。
壹
天赋异禀 对扬琴一听就会
“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是家里最小的老六。”徐述小时候四川曲艺类型多样,川剧、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经常有演出。“我两个姐姐特别喜欢听川戏,我还小,不管听不听得懂都跟着去。”那时候,成都有两三个知名的川剧团,“老一辈艺术家的功夫都很硬,人们都喜欢听,还会追着班子去听戏。”
姐姐们喜欢听川戏,小徐述却被四川扬琴吸引了。“川戏唱得好的,一定要懂扬琴,过去的川剧好角色都有这个感觉,要互相学习。还有一句话嘛,叫‘成都人爱听扬琴,听不懂扬琴的不算成都人。’”别看当时徐述年纪不大,但她跟扬琴似乎有种神秘的联系,听扬琴必然跟唱,听两遍就会唱了!
“那时候扬琴有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段子,我还小听不出段子,就是觉得安逸,觉得这个音乐特别好听。每天下午、晚上都要去听,由衷地喜爱。”听完扬琴,回家路上徐述就开嗓“复制”,她的音调、唱腔引来路人叫好:“好哇!唱得嘎嘣儿棒!”
除了自己唱扬琴,徐述还叫上邻居家的小伙伴,组团到坝子场上唱给饭后摆龙门阵的大人听。四川扬琴、花鼓、金钱板,徐述表演的曲艺可不少呢。“那会儿应该还不到13岁吧,人小,精力充足,也不怯场。”
贰
门外痴听 如愿拜师大家李德才
20世纪初,成都有一位扬琴世家出身的李德才,其独树一帜的“德派”风格,在成都扬琴界声名赫赫。李德才戏路宽,擅长旦角、小旦、花旦、闺门旦、青衣旦等,誉冠蓉城。那时候,他在鼓楼北一街,那里有个百年书场历史的茶铺,设立了名曰“芙蓉亭”的扬琴专座,夜夜摆场,座无虚席。不到10岁的徐述,就是看客之一。
李德才的戏路非常宽,什么样的旦角都能唱。小旦、花旦、闺门旦、青衣旦都难不倒他,最感人的还数青衣旦。他常说:“换人物就应该换一张脸来唱!”这就是他设计唱腔从人物出发的思想依据,什么样的戏,什么样的人物他都有独到的诠释方法,几乎每场戏都有不同凡响之处,都会出现有别他人的新腔。
徐述忘不了李德才在“芙蓉亭”演唱扬琴时带给自己的震撼,“只要喜欢就去听,音准、台词,每天听几句。虽然很多专业的东西听不出来,但就是觉得扬琴怪有味道的,每天非听不可。”
上世纪50年代初,李德才供职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组织“说新唱新”专题节目。并于1956年7月,首开四川扬琴界面向社会招收女生的先河。那年,徐述正式考入电台,配合“说新唱新”栏目跟老师学习曲艺。当时,曲艺队有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四川竹琴等多种类别,但徐述一下就看上了自己从小就爱的扬琴。
“刚开始几天还没有分专业,我每天就不自觉地站在四川扬琴的办公室门口,又不敢进去,就在外头听。”听了几天,办公室里的操琴人就问:“好不好听?”
徐述答:“好听。”‘
“想不想学嘛?”
徐述爽快地答:“想学。”
“那就跟我学琴吧!”
这个操琴人,就是声名远播的扬琴艺术家李德才,“我和扬琴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好的。”
叁
偷经学艺 盯到师傅口型表情模仿
以前学扬琴,一无谱,二无词,每天就靠心记。但徐述有股韧劲,哪怕不睡觉也要把词唱熟、唱会。有时深更半夜,她独自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在打转转,慢慢“过戏”。有时候看到老师一个人在琴旁琢磨唱腔,或打琴“润腔”,徐述便会抓住机会学习,悄悄地站在师傅身旁,仔细观察师傅操琴手法,模仿师傅口型、表情。
“从上学的时候,我就有这个特点:好强。我要当班里的好学生,我的第一篇作文就是全班优秀范文。”跟着师傅学扬琴之后,根本不用谁去催促她学习。“那时候学艺是老师口传心授,学生耳听心明。他教四句、八句,我一定得念得非常熟了才走。偷经学艺,勤快人都晓得这句话,老师教不到你的,你慢慢去‘偷’嘛。”
看到徐述如此认真,李德才夸她,“你娃娃凶哦,我唱,你都要把我嘴巴盯倒。”回忆起老师这句话,徐述笑了,“老师吐字行腔都是有自己的本事的,我要看着学习,看他咋个吐词、行腔嘛。”
有时候,李德才在台上演出,徐述就站在侧幕观察、学习。对于徐述的“偷经学艺”,李德才高兴不已,不但不回避,反而给她讲解,诸如一个“尾音”,一个“仄声”等,许多过经过脉的“润腔”细节。“我的老师对我真的太好了。”说到恩师,徐述眼角含泪,满满的感恩之情。
对于扬琴,徐述不仅保持传统,自打自唱,唱打皆优,而且自成一派,男腔女腔皆唱,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志。其实,最开始跟随李德才学习,徐述专攻男腔、老旦腔。但受师傅影响,徐述学了“全褂子”,“他打琴、京胡、三弦、二胡样样都会,也特别喜欢川戏。”
耳濡目染,徐述样样都学,甚至在同行演出时,她也要学。“他哪个唱腔好,你就去‘磨’,大家互相交流。”在徐述眼中,“好角色不分高低,唱都唱得到,‘万金油’才是好角色。所以老家院、老妈子、丫头子,我都把它练到,从唱腔到唱词到情绪,我就从来没丢过。”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摄影关天舜
名家档案
徐述,1937年生,四川成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56年考入四川省广播电台曲艺队,师从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学艺,习男腔、老旦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恩师李德才演出主要曲目有《秋江》《船会》《闯工》《描容》《活捉三郎》等。1958年,参加四川省首届曲艺汇演《拷红》获奖,同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受到周恩来等接见。上世纪80年代末,改口传心授教学为电声教学(先将其唱腔录音让学生听后再上琴细教唱腔韵味);1997年,为使新同学有谱可依,先后谱教材:《夜课》《藏舟成配》《三祭江》《伍员渡芦》《拷红》《宝玉哭灵》《渔父辞剑》《静夜思》《阳光三叠》等,并编写《扬琴基础知识》二册,谱曲和文字教材3万余字。徐述不仅保持传统,自打自唱,唱打皆优,而且自成一派,男腔女腔皆唱,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志。其唱腔韵味醇厚、丝丝入扣,被著名报人车辐称赞为“清风水月”。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4日从应急管理部了解到,针对3日原“10·11”山体滑坡点再次发生滑坡,应急管理部立即调度,并派...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