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外国女孩“寻路中国”《鱼翅与花椒》里的爱与恨

华西都市报 2018-10-14 03:07 大字

扶霞·邓洛普的美食体验。

扶霞·邓洛普。

扶霞的美食笔记之一。

1994年,一份从天而降的奖学金让在牛津长大、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的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有机会前往四川大学就读一年。入川以后,她不仅很快学会了四川话,而且迷上了川菜。从此,她毅然舍弃了走学术道路或做记者的人生轨迹,一头扎进中国菜的浩瀚语法中。她甚至在学业结束后去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3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

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一些中国菜会显得很“奇怪”,甚至有“妖魔化”的色彩。欧洲人对于中国食物的印象,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马可·波罗。扶霞就此做了一番考证:“在这些最初的记录里,外国人就开始表达对中国菜的震惊了……马可·波罗不无厌恶地写道,中国人喜欢吃蛇肉和狗肉。”19世纪,英国外科医生来华,吃饭小心翼翼,“免得不知不觉就吃了条蚯蚓,或者啃着猫儿小小的骨头”。

如今虽然中国菜在世界上的形象大有改观,但不少西方人对中国菜仍然又爱又怕。英国女孩扶霞充满冒险精神,她从进入四川的一开始,决心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她的勇气给她带来了丰富的体验。她难以忘记,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以及体验千变万化的刀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兔兔之死与一碗红烧兔肉

深入中国菜堂奥的扶霞,想让世界知道,中国菜不仅仅只有皮蛋、鸡爪、兔头这些让欧洲人害怕的“怪味”,或者仅仅是如中餐馆外卖那般只有炸鸡或者咕咾肉,更有各种多层次的味觉及口感。扶霞出版了三本书,《四川烹饪》、《湘菜谱》、《鱼翅与花椒》。她写的关于中国饮食文章曾刊登于各大报章杂志,包括《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家》《四川烹饪》杂志等。作品也先后赢得了许多奖项。可以说,对于中国饮食在国际上的推广,扶霞是做出了不小贡献的。近日,《鱼翅与花椒》中文版被引进中国,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很是畅销。

鱼翅加花椒,会是什么滋味?可以看作一个隐喻——无论对于鱼翅充满胶质口感的真正接受,还是花椒酥麻滋味的彻底拥抱,都可以意味着真正进入复杂微妙的中国菜领域,尤其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扶霞·邓洛普的《鱼翅与花椒》以此命名,也暗示她对中国菜的探索之旅,是一个个真实、曲折、生动的故事。比如她在书中,她回忆起在成都的经历:“1992年,我第一次去中国,那真是大开眼界的发现之旅。”“我到成都不久,一位浑身闪烁着母性光辉的中年妇女邀请我去她的兔肉餐馆吃午饭,在那里我遭遇了最严重的‘文化冲击\’……一进门,我们午饭的主要食材还在屋子角落里吃着莴笋叶子,小嘴儿快速地动着,可爱极了。”但很快她就目击了“残酷一幕”。那天她在厨房旁观看到的是“兔兔之死——打兔头,使其晕厥。将后腿绑好,倒挂。割喉。立刻剥皮。拿切肉刀使劲砍成小块。”

扶霞说:“我还没从刚才看到的残酷一幕中回过神来,就被带进餐厅,面前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兔肉。我一点也不想吃。但是李嬢嬢带着强烈的自豪期待地望着我,那恳切中充满了热心与慷慨,我只好动了筷子。”对外国人而言,吃脑花也是一件有点超出他们想象的事。在扶霞笔下,自己吃脑花时的体验是这样的,“我心一横、眼一闭,张口就吃了。那口感像奶冻,柔软绵密,又有很丰富的层次,真是危险的诱惑。”

倾注极大热情与努力观察和体验现代中国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扶霞又来到甘肃荒僻的北部,福建的深山,迷人的扬州古城,带着好奇心,扶霞在东方的食物丛林探险,对纷繁的风味从陌生到甘之如饴的旅程,让她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中国。她以饮食为线索,用文字记录着视觉、听觉与味觉的感官的体验,也记录着她倾注极大的热情与努力所观察和体验的现代中国。

除了在中国的饮食探险之旅充满戏剧化之外,《鱼翅与花椒》受欢迎,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有魅力。读起来是随笔,散文,但也有像小说那样的故事叙述情节。此外,作者的议论深思,更是让人看到食物背后更深处的东西。读这本书,很多人都想到了另一位写中国受到读者欢迎的美国非虚构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扶霞的《鱼翅与花椒》跟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将自己在中国生活的经验,用卓越的非虚构文本形式给予细节再现,让中国人看到他者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的国土与人民。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未曾开口 我已懂

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虽然未曾开口说明,但其实我们的心里早已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我们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2016级五...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