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晚唐“蓉漂”诗人 用诗给四川“打”

四川日报 2018-09-28 06:27 大字

省文物保护单位魏城北山院。本文图片由魏城镇政府提供

品诗

魏城逢故人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

——《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词集第34首

评赏

1300多年前,秋。在绵州的魏城县,一位客游来此的诗人,他乡遇故知。客居于此的朝朝暮暮浮上心头,他想起了走过的路,看过的花,遇过的人……于是,千言万语化作一首深情的诗《魏城逢故人》,他,就是晚唐诗人罗隐。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的诗集中,他的《魏城逢故人》入选。

9月25日,四川省杜甫学会理事、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张宗福教授深入地赏析了这首诗,他把罗隐称为晚唐的“蓉漂”诗人,长时间在成都、罗江、绵阳等地游走,一路诗来一路歌。张宗福直言:“如果那个时候有文案的工作,罗隐绝对是佼佼者!《魏城逢故人》就是一首诗意四川的‘广告\’名篇,以神来之笔,将四川推荐给了天下人。”

□本报记者肖姗姗

正话反说 用词俏皮内心欢喜

据考证,罗隐大致是在唐咸通十三年(872年)秋入蜀的,他前来拜谒出镇西蜀的宰相路岩。之后,他滞留于此,张宗福分析:“他的《移住别友》一诗给我们透露了一些信息,‘自到西川住,唯君别有情。常逢对门远,又隔一重城。\’可见其移居之地与西川(成都)只有一城之隔。”第二年秋天,罗隐去了魏城。魏城即魏城县,关于它的具体位置,张宗福表示:“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说,唐代绵州有魏城县,在州东北方向,由此经剑、利二州北上即可出蜀。”所谓绵州,正是今天的四川绵阳。罗隐由此借道,准备离蜀,恰与故人喜相逢,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而据张宗福透露,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题目,《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这就是说,本来在魏城县写给故人的诗,又在绵谷(今广元)回寄给游历锦江时结识的蔡氏兄弟。既不舍故人,又难忘新友,表达了罗隐对蜀地深深的眷恋。”

整首诗,罗隐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他的欣喜如锦江水流淌于字里行间,而更令人叫绝的是,罗隐还毫不掩饰地用各种迂回跳脱的字词,描写了他人生中的小确幸,颇有种偷着乐的趣味。张宗福说:“你看他在首联,就已经掩饰不住开心了。‘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春秋佳日,两游锦江,笔含感情,直灌全篇。对于锦江这样的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就不错了,而罗隐却在一年之内的最佳时日游两次,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连用两个‘值\’,刚刚好的意思,可见他有多得意。”再看颔联,“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对仗精工,深得律诗之妙。春游锦江,江畔芳草连绵不尽,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张宗福感叹:“秋游锦江,湛蓝色的天幕上云卷云舒,秋天的‘好云\’与锦江边的亭台楼阁相互映衬,煞是迷人。罗隐幻想这‘好云\’是为他而设,是为了殷勤地挽留他而把楼台遮掩,让欢聚的时光在此刻驻足。在这里,与其说是芳草有情,不如说是罗隐有情,分明是他对蜀中好友、蜀地江山依依不舍。”而最妙的,当属“碍”“遮”二字,“我们现在的人,说亲密的话,常常喜欢把‘可爱\’说成‘讨厌\’,正话反说。罗隐就是这样嗔怪着,把自己的开心事讲得格外俏皮。”据悉,那个时候的罗隐已经40岁了,这样的行文颇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趣味。

“客游”一年 留恋蜀地美景

但“漂”于四川,再美的景色,带不走也留不下。在魏城,在蜀地,罗隐终究是个过客。所以,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情绪陡转直下,大喜之后,大悲来袭。张宗福解析道:“此诗颈联‘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在诗人的眼里,锦江的山似乎牵绕别恨因我而离去,锦江的水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哽咽之声。”为何罗隐这般伤感?此诗的尾联“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给出了答案,张宗福说:“这一句,将颔联与颈联所要表达的诗思明确地呈现出来,即‘因君\’,是说对蔡氏兄弟的思念,同时,也是罗隐在留恋锦江,留恋四川的美好。他将这首诗寄给蔡氏兄弟,既是在给友人告别,也是在给四川告别。”

其实,这一生,罗隐又岂止与四川伤离别?张宗福告诉记者:“《魏城逢故人》之后,罗隐又要启程,开始‘漂\’了。‘蓉漂\’之后,就是‘北漂\’。”据了解,罗隐的大半生都在漂泊中度过,十分坎坷。起初一心想要借助科考,踏入仕途。“结果他困居长安,考了十多次都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他给自己改名‘隐\’,就是彻底失望后,立志隐居的悲愤之意。”张宗福坦言,虽然有归隐之心,但如何维持生计?“他四处求谒,希望能找到赏识自己的达官贵人,足迹遍布四川、安徽、江苏、河南、江西、山西、福建……但罗隐的性格孤傲,尤擅讽刺散文,他嬉笑怒骂,涉笔成趣,对现实充满强烈的批判精神。官场上,哪里见得这样的人?所以,罗隐始终颠沛流离,55岁暮年之际,才归乡依附吴越王钱镠。”张宗福认为,正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漂”着的罗隐才不愿“漂”着,不断告别的罗隐才害怕告别,尤其是到了丰饶安稳的蜀地,他更是舍不得。“《魏城逢故人》中说‘一年两度锦江游\’,是指罗隐与友人蔡氏兄弟相伴而游去了两次,而他自己去游了多少次不得而知。当然,他不会只游锦江而不游锦城,蜀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人雅士多有留恋,罗隐更不例外。从他写的蜀地诗来看,自咸通十三年(872年)秋入蜀至咸通十四年(873年)去蜀,他在蜀地整整待了一年时间。”或许,与杜甫相比,这个时间不算长。但杜甫是“旅居”,而罗隐只是“客游”。

妙笔生花 推广“诗意四川”

罗隐居无定所、行踪不定,诗歌总是在漂泊中生成。他的诗作460首,今编诗十一卷,其诗被毛泽东浓圈密点90余首,罗隐在唐代文学史及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而在这些诗作中,他为蜀地所留下的,数量虽不及杜甫、陆游、李商隐等,但他笔下生花,为“大美四川”作了最好的诠释,真正令全天下能观蜀地山水之美,品天府人文之韵。用张宗福的话来说,就《魏城逢故人》一诗而言,罗隐在魏城县遇到的故人是谁,姑且不论,但他以神来之笔,向故人隆重推荐“锦江”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而他以“魏城”作题,也让此地千古留名。“这样的创作,在他吟咏蜀地的诗句中是常有的,堪称‘诗意四川\’的广告名篇。”

据张宗福介绍,罗隐曾沿湖湘上溯至三峡而入蜀,写下了《巫山高》:“下压重泉上千仞,香云结梦西风紧。”一句“下压”将当时还隶属四川的巫山,山势水貌刻画得入木三分,“西风紧”,不仅写出了他在秋季入蜀,还将这里的云以“香”描绘,西风以“紧”表达,既美,却也有外来客的不适。在成都城北访司马相如故地,作《升仙桥》诗:“危梁枕路歧,驻马问前时。”到了金牛成都驿道上剑州至绵州间的重要驿站上亭驿,罗隐又写下同名诗作《上亭驿》:“细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雨淋铃。”在广元利州北数十里有大漫天岭、小漫天岭,是入蜀必经之地,罗隐经此地便作《谩天岭》:“西去休言蜀道难,此中危峻已多端。到头未会苍苍色,争得禁他两度谩。”每到一处,都将眼前实景如实描绘,昭示天下人。可以说,罗隐对蜀地的宣扬和力赞,极为走心。张宗福感叹,因为有了四川的动人美景,才有了诗人的动人诗篇;更因为蜀地的包容,才留住了那些“蓉漂”诗人。

新闻推荐

川大将组建中国诗歌研究平台

本报讯(记者余如波)记者9月27日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悉,10月10日“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开馆当天,“四川大学中...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