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

成都商报 2018-09-27 03:03 大字

刘松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四川省拔尖中医师

微博:四川省中医院血液科刘松山

微信公众号:松山医学在线

第三十四期 本专栏由刘松山医生每周四发文

事件回放

故事1:江婆婆60岁,1976年18岁时,脸色黄、贫血、月经量大而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已42年未愈,至今单身。初期雄激素效果好,但长了胡须、声音变粗、满脸痤疮就停西药。去医院、诊所吃中药,之后陷入病情起伏、定期输血状态。近几年启用新一代雄激素后贫血减轻,但未脱离输血,白细胞、血小板仍低。

2015年再障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启动免疫治疗一年仍2~3月输血。年前开始中药+雄激素,已5个月未输血。

故事2:朱女士32岁,患血小板减少症8年,初诊时25×10"9/L,每天激素10粒。短时间长胖10多斤,减激素血小板就降。8年来固定医院看病、花费不菲,近期查血小板仅24×10"9/L,降低依然如初!

松山医话

1、急性与慢性

慢性病多因急性病失控、诊治过迟发展而来,已失去早期治疗的优势,稳定病情阻止发展、减少副作用以提高生活质量是主要目标。加之慢病、体弱、易合并它病或发生变化,任何单一的诊疗模式,如西医和中医,都因其各自缺陷而特别棘手、难以处理,因为他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方式认知慢病而处方用药,解决临床问题各有侧重。如果相互协调配合,自然胜过单打独斗的各自为政。人体是一部巨大的运转机器,维护机器的过程与治病的过程道理是一样的,前者需要不同工种的技术人员,后者需要不同专业的医生共同参与、各施其责,才能维护人体这一最大、最复杂机器的正常运转以保障健康。

慢病诊治周期长、合并疾病多,治疗难度大,在常规治疗遇阻之时,就要打破常规认识和用药束缚。江婆婆42年坚持不变的求医之路表明,到达好转康复的彼岸,求变创新或有获益的可能,而朱女士8年血小板减少如果不寻求新的治疗出路,结局或许仍是枉然。

2、寻医当求变

慢病的病程长,夹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使其更具复杂性,医生个人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慢病的进展趋势。体现在对同一病症的诊治,或许有不同的分析判断、处方用药,实际抉择往往因医生、因病人而异。突发的干扰也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变数,对患者生存、疾病康复影响不小。

肿瘤包块可以化疗、手术、中药固本,但用药力度、时机把握、先后顺序、连续或间隔用药都有讲究,因此治疗费用、生存质量差异很大;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常见病诊治,参入了体弱多病、合并它病的因素时,医生的经验、阅历、思考的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可临床并无定式。当今,虽西医与中医两大主流盛行,但认知体系各有弊端,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治疗有效,却无法每次都效如浮鼓,这种状况以往、现在、今后或将长期存在。于是,兼具双方之长、擅长多种诊疗模式专长的医生,才能根据病情变化而适时地遇阻求,这也是未来新一代医生成长和努力的发展方向。

3、慢病怎么办

慢病的治疗目标与急性病有所不同,中医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虚实夹杂”是慢病特点:应该补益肺脾肾之虚和气血阴阳之虚;活血化瘀在治疗久病、慢病伴随的瘀血有重要意义;虚、实夹杂体现了慢病多因素、多机制发病的复杂性而需要同时兼顾。西医对慢病的认识仍然关注单一的发病机制,对人体作为整体、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而导致的多因素发病机制的研究重视不够。传统中医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其存在价值、实用性正不断丰富着现代医学对慢病的认识和管理,填补了部分不足,在慢病的综合诊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江婆婆定期输血、免疫治疗的现状说明其再障治疗乏效,持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面临感染、出血的风险。近期中药+西药方案的应用,输血间隔时间已明显延长,似乎看到了曙光。在既往医疗模式难以成功之时,需要挖掘新的理念思路,说明了思变才有走出困局的希望。

因此,常规西医尚未攻克再障难题之前,中医中药如能助一臂之力,又何乐不为呢!

新闻推荐

四川省第十批省级科普基地认定结果公示 世界荷花科技博览示范基地上榜

按照《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要求,根据科技厅、省委宣传部和省科协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四川省省级科普基地建设的意见...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