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凉山!做贫困孩子的“妈妈”
张俊兰:
张俊兰,女,汉族,1962年5月生,天津日报社编辑、记者。20多年里,张俊兰31次深入凉山,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兴建了6所希望小学,建立了66个孤儿班,努力帮助那里的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她用点点滴滴的忘我付出成就了一份超越血缘、地域、民族的大爱。2010年6月,张俊兰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1997年,从事记者工作的张俊兰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采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目睹令人心碎的贫困后,她把全部感情诉诸笔端,系列报道“凉山纪行”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时至今日的20多年里,张俊兰30多次走进凉山从事助学扶贫,亲历险境,成了凉山孩子的又一位母亲。“我没有别的能力,我的手里只有一支笔。”张俊兰将一片爱心化入自己热爱的事业,用一支笔谱写出大凉山的未来与希望。
帮一个,是一个,张俊兰想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多走一些路、多做一些事。“我在这里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没有父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放弃他们。”凉山高山险壑,一年四季自然灾害不断。张俊兰在奔赴凉山工作途中时常遭遇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路基塌方,有一次在冒雨进山途中汽车失控,险些跌下悬崖。2005年秋天,张俊兰的母亲患膀胱癌晚期,女儿高考进入冲刺阶段,当时她正全力以赴在凉山创建孤儿班。然而,面对慈母、面对女儿、面对凉山亟待救助的孤儿,她选择了大爱,昼夜忙碌在凉山,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在母亲患癌症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她6次往返于凉山和母亲的病榻间,与海外慈善家一起创立了19个孤儿班。慈母去世后下葬的第二天,她又匆匆踏上了凉山路。
无数受到关怀的凉山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才。有的成为人民教师,在凉山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有的成为公安干警,正奋战在凉山禁毒防艾的前线;有的加入国际慈善组织,正在家乡救助艾滋孤儿;有的已经毕业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正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他们现在可以与妈妈一起携手走在艰苦的山路上,当年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这份扶贫事业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正在用最微小的火种点亮生命最耀眼的光芒。
新闻推荐
近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17年全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公告。记者了解到,2017年四川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