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采芹《花鸟》鉴赏
张采芹《花鸟》。
□刘敏 文/图
张采芹(1901-1984),名学荣,重庆市江津人,现代教育活动家、著名国画家。1925年,张采芹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先后在树德中学、石室中学、四川美专、南虹艺专、成都高师、四川大学等学校从事美术教学50余年,出版《采芹画集》《采芹近墨》《国画浅说》等著作。抗日战争时期,发起创建四川美术协会,任常务理事兼管总务,其间接纳了大批内迁的沦陷区画家。上世纪30年代起,张采芹与张大千、张善子被画界誉为“蜀中三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采芹将自己珍藏的陈老莲、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君壁等艺术大师的大量作品移交国家。1954年,文化部曾购其《墨竹》赴日本展览。1979年,国家领导人出访英国,曾携其《墨竹图》赠予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画作至今仍藏于英国皇家博物馆。1981年9月,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及皇后来华访问,外交部请他画了一幅《紫藤双燕图》相赠,国王赞其为“伟大的画家”。中国美术馆也收藏其部分作品。
广安市域内文博机构旧藏文物中,曾收藏了张采芹先生所绘的《花鸟》。作品为立轴,纸本,纵130厘米、横32厘米。画面简洁,几出老干新枝、几片枫叶点缀,枝头两鸟上下对峙,作交流状态,栩栩如生。下题“采芹”款,钤“张采芹”白文印。作品形象生动,驰毫点墨,淡雅而不轻薄,深厚而不凝滞,尽得幽淡天真之趣。敷色清丽,浓淡相间,色与墨相互呼应,在轻松疏淡中求其明豁、圆融。作品展示了张采芹画没骨花鸟的技法和美学特征,他善于融古法、求新格,师造化、得神韵。出笔爽朗,洒脱明快,用笔有藏有露,于严谨工致中求洒脱,在遒劲刚健中求巧变。
张采芹擅长花卉翎毛,尤擅墨竹,他融会中西画技,自成一格,素有“张花鸟”“张竹子”之称。张采芹早期作品基本上是基于传统,涉足山水、花鸟、人物,上追唐宋,得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吴昌硕精髓,追求潜逸、墨色润泽、章法严谨。他的画分布自然得体,开合聚散得当,以传统条幅、中堂为主,长款题跋、诗书画印相趣其间,笔下尽展文人画精髓。
抗战期间,张采芹有感于南宗北派,精英荟萃,并受徐悲鸿先生的思想影响,不惑之年变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将西方画理中的透视原理、色彩应用、光和影的应用到中国花鸟画中。他利用三维空间手法展现物理,艳而不俗,虚实相衬,浓淡相托,构图繁而不乱,画面意达神足。画老干新枝,心到笔随,其风、晴、雨、露竹或疏或密,亦刚亦柔,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运笔简练却又饶有生趣。
张采芹故居在成都市宽巷子西段35号,门楣上方悬挂着的“思贤庐”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李树荣先生所写,这是当今宽窄巷子最大方最靓丽的一块金字招牌。大门左边的“张采芹故居”刻石,以及掩映在竹丛中的《张采芹故居赋》,都是在张采芹的入室弟子张礼先女士的张罗下完成的。最先到此瞻仰的是97岁高龄的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参事金振声老先生,继后来此探问、采访、瞻仰的不计其数,着实为宽窄巷子增添了不少光彩。
新闻推荐
(2015年12月3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3月29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宪法宣誓制度实施办法〉的决定》...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