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君子之器 民族之魂
古琴,是中国历史最久、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乐器。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自古皆称为“琴”,从20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改称古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据《琴当序》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诸典籍是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反映了琴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3000多年前,琴已经流行。
作为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更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数千年来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地抚琴,智退司马懿雄兵10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琴的实物,是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琴,距今已有2400余年。而在四川地区,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唐琴现存极少。史载唐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及郭亮、江南张越最为有名。四川省博物馆1951年征集收藏的唐琴“石涧敲冰”,形制古朴浑厚,声音纯正圆润。琴底龙池上方阴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喻其有金石之声。经鉴定,元中书令耶律楚材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别墅居住时,可能曾经使用并收藏此琴,故龙池下方阴刻篆书“玉泉”大印一方。此琴至今仍保留着唐琴风韵,曾被选送赴新加坡参加“丝绸之路——唐代文物精品展”。
从形制上来说,巴蜀地区的古琴形制颇有特色,有神农式、伶官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其中蕉叶式琴现已很少见到。蕉叶琴传为元末明初刘伯温(1311年—1375年)所创制。而明末大鉴赏家、收藏家项元汴(1525年—1590年)在《蕉窗九录》中认为是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高腾祝海鹤所创制,其曰:“蕉叶琴,取蕉叶为式,制自祝海鹤,甚佳。”重庆市博物馆于上世纪50年代收藏的蕉叶式古琴,琴身似一片修长的芭蕉叶,琴首底部两侧无护轸,而琴首蕉叶的叶柄向下弯曲,并支撑着琴的首部,取代护轸而起到护轸的作用。琴体两侧似蕉叶的叶缘,上下略微翘曲,使琴体显得酷似蕉叶而显精致、稳重。
明代屠隆论琴曰:“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也就是说琴是一种不可闲置的乐器。和其他乐器一样,琴也是有生命的,当厚厚的漆面包裹着整个琴身的时候,体内的能力需要释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琴身的震动,琴体会慢慢松透,漆面也会慢慢干燥出现裂纹(即断纹),它的身体得到了呼吸,琴的声音去掉了火气,音质更为淳美。琴也更加脆亮了。古琴漆面以黑色为主,也有红色和棕色的。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七弦琴,琴体髹朱红色漆,后以黑漆刷盖,如今表面黑漆大多脱落现出红色,并见有大小蛇腹断纹,我们得感谢自然造物,让我们有幸观赏到这一稀有的红漆琴。
古琴佳品常在琴腔内和琴背上,刻有制造者、监造者、收藏者的名字,记写收藏过程及各代名家的题款。重庆市博物馆于上世纪50年代收藏的“东坡居士”琴,即北宋大文豪苏轼于绍圣二年(1095年)被谪惠州时所制,琴底板颈部阴刻行书“绍圣二年东坡居士”,“绍圣”二字涂朱色,余部阴刻明代唐寅、沈周、文征明、祝允明、文彭、王宠等名家铭款。更为有趣的是,古之琴家往往根据琴的特点、造型和当时的心境、意愿为琴命名。巴蜀地区可见的“石涧敲冰”“竹寒沙碧”“醉玉”“寒香”“诵余”“凤鸣”“引凤”“韵磬”“霜钟”“雷声”“靡雷”“一天秋”“飞瀑”等典雅的琴名,满含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
新闻推荐
到2020年底,全省将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普遍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信息化监管体系,并在成都、德阳、广元城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