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左手铺展出万千音乐气象 ◎任海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
拉威尔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左手钢琴协奏曲”,能回答用一只左手能弹出什么样的音乐效果
1
一只左手能弹出什么样的效果
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传奇式的家族。当然大家都知道名满天下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虽然未必理解他的学说,但他的生平故事多方流传,往往为人津津乐道。这个家族是奥地利的钢铁大王,属于大资产阶级。在维也纳这样的大族对音乐钟爱有加几乎是当时的标配,很多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轶事都提到他对音乐的喜爱,经常自己演奏。不过这个家族最天才的音乐家并不是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而是他的哥哥保尔·维特根斯坦。保尔是一个钢琴家,但也是一个非常不幸的钢琴家,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失去了右手。一般而言,他大概只能就此退出舞台,但倔强的保尔显然心有不甘,决心单凭一只左手在舞台上走下去。他的标准显然也不是给大众展示一个励志故事而已,而是要在一流的音乐中占据一席之地。他向欧洲著名的作曲家们发出邀请,请他们专门创作左手钢琴的曲目。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题目,而且历史上也确实有作曲家对一只左手能弹出什么样的效果非常感兴趣,除了练习曲之外,也创作过一些零星的作品。显然,保尔要的,可不是单纯的练习曲。包括理查·斯特劳斯、普罗科菲耶夫在内的作曲家真的创作出了一批左手钢琴的作品,而且因着这些作曲家的特性不同也风格各异。在所有这些作品中,名气最大的也最受观众喜爱的,是拉威尔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左手钢琴协奏曲”。
这是拉威尔最后的作品之一,把它看做拉威尔的绝笔也未尝不可,因为此后不久,拉威尔就遭遇车祸而丧失了工作能力。作为一部晚期的代表作,说这部作品汇聚了拉威尔一生的精华也不算过分,而单用左手演奏钢琴,与其说是限制,不如说成为了特点,对拉威尔这种善于带着镣铐跳舞的作曲家来说,这就是一种格律。
2
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而拓展传统
在印象派作曲家中,德彪西和拉威尔是众人心目中的双星。而实际上,两人的方向并不一样,有些地方甚至背道而驰。德彪西是一个更为单纯地寻找音响色彩的人,拉威尔则自认为是个“一生都在研究莫扎特”的古典派。在拉威尔早期的巴黎生涯中,他也是个马拉美圈子中的年轻人,但是很明显,这种经历带给他的领悟并不是猎奇式的创新体验,而是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而拓展传统。
在尝试和理解新的音型方面,可以说是拉威尔最具有印象主义色彩的部分,也正因为这样的特点,拉威尔成为公认的配器大师。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乐队版,拉威尔的配器几乎被当做标准版,以乐队练习曲形式创作的《波莱罗舞曲》则几乎成为拉威尔的标志。这些作品最直观地显示着拉威尔的特点:音乐色彩斑斓,形式严整精致。
从二十世纪音乐的潮流方面看,拉威尔处于一个相当奇特的位置。一方面被作为印象主义的宗师,同时与斯特拉文斯基等人也颇多契合,与勋伯格也有认同,可以说是现代派前卫的代表。但另一方面,对古典派又一直钻研,法国作曲家是他特别用力的学习对象,延伸到西班牙作曲家,他身上的古典和法国色彩可说非常典型。这种奇特的混合成就了拉威尔式的复杂和精致。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现代作曲家”,自己的音乐只是一种来自前辈的自然而然的“进化”。
3
建立足以流传的音乐形象
除了管弦乐,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仍然体现了他的特性,如果说德彪西的钢琴音乐非常场景化、视觉化的话,拉威尔的钢琴则更单纯地显示了他所说的“进化”特征,更敏锐更细致地拓展着作为音乐的钢琴语言。
在左手钢琴协奏曲中,拉威尔的这些特点都集中地表现出来。通常,单以左手演奏很容易走到炫技的路子上去。难度的展现固然需要,但这既不是维特根斯坦所希望的,也不是拉威尔所要表达的核心,建立足以流传的音乐形象才是他们的目标。从技术上讲,单用左手远不是减去一只右手那么简单,因为演奏姿势的不同就足以产生音响上很多微妙的差异,而这一点正是拉威尔所着意建立的核心。
在一次大战中,拉威尔也应征入伍,当了一个货车驾驶员,这场毁掉保尔右手的战争给他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在这首曲子中,拉威尔的创作也明显带有对战争的刻画和反思。开始部分始于乐队的低音,不安的情绪在渐强的过程中爆发为一种呼喊,强劲的钢琴华彩应声而起,铺展为一种雄浑的气势。之后,则进入了一种活泼的节奏之中,带有明显的爵士乐特征。这一个部分欢快而美好,既可以理解为战前那个美好的时代,也可以看做对和平年代的一种表达。而且在这样的形式中引入爵士音乐元素本身也充满时代暗示。之后则进入了一个既有沉思也有行进的部分,最后在高潮中干脆利落地结束。
整首曲子规模不大,是一首单乐章的协奏曲,但是严整地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明确的节奏和情绪,衔接极为自然地组成一个整体。与德彪西音乐不同的一个特征,就是拉威尔非常注重旋律,这首曲子中的旋律丰富而优美,这些旋律勾画出了非常绚丽斑斓的形象。拉威尔独特的配器法在其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有非常新颖的音响效果,但绝不怪异刺耳。给人的感觉是目不暇接的丰富,同时又是精雕细刻的精美。斯特拉文斯基曾经送给拉威尔一个绰号:精巧的瑞士钟表匠。在这部晚期代表作中同样得到了典型的呈现。
4
熠熠发光的精致典范
拉威尔不属于那种多产的作曲家,这和他的创作理念有关,他的作品都是反复打磨的精品,在技术上更是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这就像东方的求道者的方式,不断地向终极完美奋进。这也造就了他作品的特征:不尽地创新,严整的法度。
正是这样的特点,在音乐的纯净的同时,所表达的东西反而可能渐渐淡化。这首曲子因为在舞台上广受欢迎,各种演绎之中,拉威尔最初对战争的批判动机很多时候也就显得不那么必须了。这也是音乐本身的特性使然,毕竟音乐并无明确所指,沉淀为纯粹音乐所能表达的也许更为丰富,而演奏者和听众也更为单纯地专注于音响本身给与我们的愉悦。
不管从形式的独特还是拉威尔创作的特性来讲,这首曲子都是熠熠发光的精致典范,是如一颗明珠式的存在。当代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代表作《区分》中,列出了一份调查表,试图以此来区分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其中选择《左手钢琴协奏曲》作为自己音乐爱好的,就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当然,这个社会调查只是一种现实描述,但从一个侧面也勾勒了这部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标识出拉威尔之于这个世界的位置。
延/伸/阅/读
拉威尔
音乐色彩大师
1875年3月7日,杰出的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他七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十四岁考入巴黎音乐院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同佩萨尔学习和声。刚进音乐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
1905年夏所谓的“拉威尔事件”是上个世纪前十年巴黎音乐生活中的轰动事件之一。已创作了《水之嬉戏》、声乐套曲《舍赫拉查德》以及《弦乐四重奏》的拉威尔在最后一次竞选“罗马大奖”时,却在预选阶段就惨遭淘汰,引起各界一片哗然。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创作时期,产生了《鹅妈妈》组曲、 《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喜歌剧《西班牙时光》等。《鹅妈妈》组曲是拉威尔根据佩罗的一本《巴洛克故事选》中的故事,为他朋友的一对小儿女所创作的。
一战后,他在离巴黎附近的乡村找到一所小别墅,在那里专心作曲,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创作了轻歌剧——芭蕾《孩子与魔法》《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曲《茨冈狂想曲》、《波莱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是音乐色彩大师,他坚持传统的音乐理念,却不拘于形式,而偏重音乐的内涵和色彩的变幻;配器手法高深莫测,音色富有变化。
1932年他遭到一场车祸,头部受伤。1937年12月28日凌晨在医院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新闻推荐
宜宾市残疾人联合会 关于开展2018年市级用人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审核认定的通知
宜市残联〔2018〕16号市级各部门、市属及市属以上企事业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和《四川省残疾人就业保障...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