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你在等“蛙”回家,爸妈在等你
关于空巢青年,知乎上有一条高赞描述,“留守儿童、空巢青年、空巢老人,可能是我这辈子要体验的三种状态”。独自生活并不必然等于孤独可悲,对更多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阶段,一种状态……据统计,中国的“空巢青年”已经超过5800万。
当“空巢青年”成为一种普遍关注的现象,好像我们身边总有人可以对号入座。有意思的是,在人们不断深入的认知过程中,空巢青年的贬义色彩正在淡化。是迫于无奈被贴标签,还是人各有志的主动作为?热词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奋斗阶段与人生态度。
所谓空巢青年,舆论多指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背井离乡在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租房的单身年轻人。有网友这样描述一个典型的空巢青年:“在大城市工作不久,住在月租三四千的一居室,唯一熟悉的室友是喂养的宠物,厨房有全套餐具但吃饭主要靠外卖,长时间在手机和电脑之间无缝切换……”
“独身”与“独生活”
近日,四川省青少年研究会公布了一项空巢青年调查。记者从调查报告中看到,在成都工作的空巢青年超全省一半。从接受教育程度来看,拥有本科学历的空巢青年占69.2%,初中学历的占0.7%,高中学历占2.1%,大专学历占14.3%,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3.0%,博士研究生学历占0.7%。
调查显示,四川省空巢青年以租房为主,租房居住的占54.8%,住在宿舍的占25.3%。租房的费用则占了收入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接近了收入的一半。调查显示,部分行业青年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不一致。而在休息时间安排上,空巢青年主要是睡觉、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部分还养宠物。
空巢青年普遍比较“宅”,不主动拓展交友圈。调查称,空巢青年的真正问题不是独居,而是缺乏社交活动。工作时间多,自己的空间少。空巢青年居无定所或居住条件不佳,普遍缺乏感情寄托。有些空巢青年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热衷表现,而实际生活中却有社交障碍。
空巢青年有两个密切关联词,一个是“独身”,一个是“独生活”。实际上,很多以空巢青年自嘲的人,“独身”的几率会更高,不想将就不如独身。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说,当今美国单身的成年人占比已超过50%,其中有3100万人独自一个人生活。
探秘空巢青年生活
有意思的是,空巢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萌宠爱好者。“我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空巢青年吧,幸好还有个它。”一位空巢青年这样理解他与宠物之间的羁绊,“在它陪伴的220天里,我看着它从孱弱的婴儿长成一个壮硕的姑娘,这个小小的生命,让独身的我学会了牵挂。”
“今天你吸猫了吗?”“看猫片吗?”“我们是一定会有猫的”。近两年,“吸猫”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线上“云养猫”也成为一个热词。“云养猫”指的是自己不养猫,而在网上通过社交网站、论坛、APP等观看猫图片、视频,来满足想要养猫的欲望。
前不久,《旅行青蛙》爆火,这只沉默寡言、热爱旅行的青蛙成了朋友圈的新宠。此前,另一款放置类游戏《猫咪后院》也曾走红网络。饿了要加饭、无聊了要赶紧递上玩具,放置类游戏的玩家们操着养儿子的心,对待这一群青蛙和猫咪。不需要大把的时间,却凭借情感牵挂将玩家的心牢牢拴住。
此前坊间热传的“国际孤独等级表”中,“一个人吃火锅”被排在第五级,不少人大呼“受不了”……而如今,这看似孤独的状态正被新生代的消费者过出了新滋味,一种“单人的自我乐活模式”及其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式开启。CBNData《报告》显示,基于口碑数据,各年龄段单人用餐的消费笔数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95后更为明显。
抹不掉的时代印痕
在“北上广大学生群体比较研究”相关课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等认为,可以从3个维度去考量空巢青年的存在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人”空巢青年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利物浦出现过,在工业化的美国芝加哥和底特律出现过,甚至在今天的硅谷也依然存在着。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广大青年必然会经历从农村、中小城市、内地走向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再从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走向其周边城市的迁徙脉络。流动社会中,必然出现空巢青年。
2.作为“现实中的人”
现实中的当代青年,为了生存而活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是造成空巢现象的主因之一。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现实生存的选择萦绕在空巢青年周围,就是对更高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包括居住条件和形式、与亲人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等。
3.作为“个体化的人”
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同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及独特的自我。这是当代青年逃不掉的个体特征,也是抹不掉的时代印痕。
显然,选择“独特的自我”与“以自我为中心”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社会和观念中,即使是自主选择的“独生活”,如果超过一定年龄阶段,就可能被钉在“社交耻辱柱”上。似乎,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喜好选择独自生活,这在外人看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现代社会中,更加发达的市场经济、丰富的都市生活和开放的网络社交,让具有自主性的独居越来越有吸引力。“独生活”让人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来管理和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以及实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责任。
●短评
无需用“空巢”同情享受自由的青年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文章《请不要用“空巢”来同情享受自由的青年》。文中称,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在独处时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和生活的乐趣。所以,“空巢青年”不过是外界或者真正的孤独者的顾影自怜,而真正勇于选择独居、保持单身的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一称号,因为在他们看来,“空巢”时期才是提升自己、享受生活的最佳时期,尤其是90后的“空巢青年”,其实真的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与他人捆绑在一起,当没有人陪伴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学会与孤单和解。
长江日报发表的文章《不要用伪概念渲染悲情》则表达了另一种看法。文中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存在反映出农村、边远地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各种问题。而作为青年,在这片土地上就业、生活,有梦想绽放光芒的时刻,也有人生不如意的时刻,正常到不能再正常,实在不需要类似“空巢青年”这种悲情的伪概念渲染。
(据《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一年中最迷人的风景,是归家的路途;一年中最幸福的守候,是小年夜的前奏。小年至,全国各地电视频道、网络平台、“草根”群体陆续推出“农民春晚”“网络春晚”以及群星璀璨的春节联...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