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年画,又回吾乡
◎高岩嵩
我所见的年画,大多不是贴在自家墙上的。
像我这样出生在城镇的95后来说,最初能嗅到的年味儿,可能仅仅是耳畔的爆竹声响。小时的记忆,放几串火炮、吃一顿年夜饭、走两家亲戚、被强迫着说几句吉利话,这个年就算过了。
我对于年画的记忆,大概始于5岁能记事时。大年初一回老家,准确说是父辈的老家,在乡下。一条石板铺成的老街,不知道历经多少岁月,老街两旁的房子,我总觉得摇摇欲坠。老街上每家门前都贴着年画,远看只觉得红火,后来识字了,知道门上那两尊杀气腾腾却又透出萌味的门神叫做秦叔宝、尉迟恭。这二位的影像画成了年画,成了万家平安的守护神,小时候很好奇,这神仙会不会只挑一家护着啊?要是每家都守护着,岂不比我还忙?
老家乡下,厅堂正中挂着毛主席画像,下面就贴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这类企盼吉利的年画。这些年画,在小时候的我看来,只觉得喜庆,看多了还觉得有一丝俗气。莲花、鲤鱼、胖小子,财神、灶神、老寿星,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是历史戏曲中的人物,只要能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那么就可以作为年画的素材。中华绵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华儿女始终企盼着风调雨顺、阖家欢乐、国泰民安,新年承载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年画相较之春联,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承载形式不断发展,贴年画也成为过年时的习俗之一。
我们家没有贴年画的习惯。高楼里的生活层层叠加,空间显得格外拥挤,连贴一副对联的空处也极为有限,在门上贴个“福”字便草草作罢。年画在我家只能从每年订购的中国集邮年册里略窥一二。邮票中的年画,多是以各地木版年画为素材,结合每年的生肖放在年册的头一页。只要胸中有朝阳,哪里都遍洒阳光。长大后,离开家出省求学,回家少了,但心中的牵挂只会更多。走出四川,我见过邮票上印的各种风格的年画,纵然他乡年画再好,也并非吾乡。
如今的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意味着远离农村,远离传统习俗,远离传统的年。城镇的新年固然一样的热闹,但终究“年味儿淡了”。新春将近,从各地回家的人,可别忘了贴上一副春联,贴几张年画,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中国年,不变的还是团圆,还是对美好明天的向往,还是对国泰民安的祈愿。
新闻推荐
重庆市委常委分工渐次明了。1月2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重庆统一战线网“领导之窗”栏目获悉,去年12月出任重庆市委常委的李静已到任市委统战部部长,并兼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李静人民政协网资料图...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