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体差异 奠基新光人生 ——新光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前言
国家课程是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构,既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载体,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加速器与试验田。
经历了近20年的课改,在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由于校情、教情、学情的特殊性,在目标达成度、内容体系、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水平差异与质量落差。学校和教师往往也不是主动、能动参与,而是被动介入。
目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已经进入深水区,为使国家课程实施更符合校情、学情、教情,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和需要,提升其教育质量与效能,学校亟待花大力气攻坚克难。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光历程”
第一个阶段(2004—2007):国家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主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及教与学活动的优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教学手段得以丰富,学生主体得到尊重,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第二个阶段(2008—2014):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延伸开发实践。主要是选修课与社团课程的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初步形成了一些校本课程。
第三个阶段(2015—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系统推进实践。对接教育目标与学校文化,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起“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隐性课程”有机整合的“新光课程体系”架构,从学科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资源开发、课堂变革、学科特色、管理与评价等六个方面系统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光认识”
基本内涵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仅包括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改编和再开发。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与个性化加工,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强化课程的互动性、综合性、生态性,使课程在融合中充分发挥全面育人的价值与效能。新光小学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主要是进行整合、分解,使其更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能。整合可以是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如:同一学科教材中不同年段同一知识点的纵向整合、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横向整合。分解指对国家课程中某些重难点内容进行分解式体系建构,从而拓宽、拓深重难点,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国家课程的延伸拓展。拓展课程宽度与厚度,形成国家课程的拓展课程,并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
三是结合校情,师生特点,进行再创造,创生国家课程的新形态。
四是对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教学模式,形成国家课程独特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指导思想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基础课程的育人质量和效能。在实施中必须以国家课程纲要规定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为底线,遵循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接学校育人目标,根据校情、学情和教情,在国家课程的形态、实施路径和策略上进行校本创新,满足师生发展的需求。
新光小学以学校育人目标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理念,秉持“尊重个体差异,奠基新光人生”的核心理念和“盛德日新,积厚流光”的校训,坚守“人文长润,自强惟新”的新光精神,坚持质量与效能并重的原则,既着力提升国家课程的实施质量,又努力提升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效能,注重师生教与学潜能开发,激发师生教与学活力,提升课程改革生长力与发展力。
发展目标
(1)建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体系。
(2)对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重建,形成更具适宜性、优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教学内容,进而固化为新的教材形态和课程形态。
(3)创生具有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路径,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策略。
(4)充分开启教与学活力与潜能,优化教学内涵、品质、质量,提升教学质量与效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光课程”
学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与创新是在现有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国家课程基础上,或者对同一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分解与细化,或者对不同学科的国家课程进行整合,或者是由国家课程拓展延伸,或者是基于学校文脉发展与优势资源的创新开发。在实践探索中,新光小学逐渐形成了以下一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样态。
A 分解细化课程
学校的习作课程,就是将传统语文学科进行细化,针对习作这一语文的具体技能进行的独立课程。小学生习作感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的习作教学研究,让学生的多种感官敏锐起来,心思细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提高。此课程在《小学生习作感知训练研究》区级课题引领下,分年段、分目标、分时间有序推进。小学生习作感知课程重点落脚在这些感官训练上:眼、耳、口、手。以视觉为主,融听、触、嗅、味等感觉。这些感官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觉,因此要用“心”有意识地用“脑”去看。
B 跨界整合课程
结合音乐课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中“传承非遗文化”活动,新光小学创新地将国学经典和音乐、舞蹈、四川曲艺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开发了“少儿曲艺”校本课程。这门课程基础素养为音乐课程,内容载体为国学经典,表现形式包括了四川扬琴、四川车灯、四川盘子、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课程观背景下,学校勇于实践“全课程”教学,拆除不同专业之间的藩篱,积极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贯通,让学生成为“全科”人才。
C 拓展延伸课程
拓展延伸课程是从国家课程出发经过拓展性开发形成的新的课程形态。如语文拓展课程、数学拓展、艺体学科拓展课程,使学生知识和能力更为宽厚,获得积极健康的生活实践的知识性素养、能力性素养、情感性素养。
语文学科:新光小学对接学情,将学段目标重新梳理并具体到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形成了校本化的“新光小学语文目标体系”。在此目标体系下拓展出“儿童文学创作”“绘本赏析创作”“我是故事大王”“话唐诗”“走近现代诗”“播音与主持”“说成语绘故事”“经典阅读与鉴赏”等十多门课程。
数学学科:分年段拓展开发出“数学趣味拼图”“数学故事”“奇幻魔方”“快乐数学”“数学闯关”等课程。
英语学科:拓展开发“phonics”“英语绘本”“英语话剧”“自然拼读绘本”“趣味配音”“英语漫画”“童眼看世界”等课程。
体育学科:延伸拓展出了棒垒球、健美操、啦啦操、拉丁舞、排舞、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棋艺、田径、踢毽子、花样跳绳等课程;
美术学科:延伸拓展出了创意彩泥、黏土艺术、创意绘画、儿童画、版画、篆刻、书法、线描、素描、剪纸、折纸、儿童漫画、创意手工制作等课程;
音乐学科:延伸拓展出了儿童舞蹈、群舞、儿童话剧、合唱、少儿曲艺、管乐、非遗传承课程、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
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延伸拓展出了动漫艺术鉴赏、电脑绘画、小小实验家、创造发明、小课题研究、模型制作、电子制作、科幻画等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延伸拓展出了养生与健康、美食文化、世界文化风俗、心灵游戏等课程
目前,学校有选修课程60余门、社团40余个,涵盖文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心理健康、非遗传承等8大类别。全员参与的新光校本课程拓展了学生的成长空间、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和才能得到释放与和谐发展。
D 校本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由国家课程与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学校教育优势资源等融合,创生出的新的国家课程实践形态。
(1)儿童文学课程
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小学语文聚焦儿童文学的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丰富语文素养,丰富语文生命成长的土壤,萃取语文生命发展的营养。
课程实施具有扎实性。在儿童文学课内外整合中,新光小学以群文阅读方式共享儿童文学作品,点燃儿童文学热情,激发儿童文学创作灵感。学校开发了《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读本》,引进了《新群文读本》;校本教材选编学生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集《迎春花开》5本;形成国学读本《国学》。
儿童文学课程在课题下开展实施,创作了公开发行的《迎春花开》系列师生作品集2本,1本《逐梦七彩时光》成果汇编集。学校的省级课题《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获四川省三等奖;1位教师的儿童文学课例获国家级特等奖,8位教师获区市一等奖,20位教师课例、教学故事、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新光德育课程
注重道德的生长性,着力于在文本世界和生活实践世界的融通中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升道德建构能力;注重在学科教育与全时空的生活能力的对接中开拓生命成长的道德天空,让学生道德不断拓展,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学生的学习力与道德素养的生长比翼齐飞。
学校开设了“124”传统活动课程,即1个展示舞台——新光大舞台,2个评比机制——“品格的力量”新光奖、阳光班级,4个传统节日——体育节、艺术节、数学节、科技节;实践专题活动课程,即爱国主义、团队熔炼、科技创新、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生命生存、自然科普、动感游乐、职业体验、最美的红领巾入队仪式、十岁生日会、新光梦想毕业典礼等活动课程;环境融通课程,即“三级联动” 家校共育课程。
(3)科创发明课程
在科创课程项目设置方面,充分考虑辅导教师的专业特长,目前已成立15个项目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储备,基本形成了人人都是科技辅导员的科创教育氛围。
在评价与实施方面,学校制定评选表彰“小小科学家”“优秀科技辅导员”和“科技示范班”的三个制度,目前已连续评选六届,评定出了多位“小小科学家”“小博士”与“小院士”,多个“优秀科技辅导员”与“科技示范班”。学校多次获得市级科技综合一等奖。
这些聚焦核心素养、有机融合衍生、适宜学生发展、百花齐放的新光课程生态,综合着力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学力,顺应与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夯实了新光课改的实施步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堂变革
新光小学以“尊重个体差异,奠基新光人生”为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活动为载体”为基本架构,追求“自主、开放、互动、多赢”的课堂生态,达成“学情与目标准确把握、设计与实施适切有效、学生参与全员主动、启迪引导恰适有方、资源手段充分运用、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的课堂教学价值。
新光小学聚焦“小组合作学习”“教与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研究”“数学问题解决”“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堂变革”等主题,以“同课异构”“一课多磨”“自录自评”“同课接龙”“师徒同课”等教研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变革落地开花。
“情景交融”的语文课堂上,自学与分享交替,欣赏与能训整合,让学生获得了情感的陶冶、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
“趣理共生”的数学课堂上,常常有“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做一做”等环节设计,融学习于游戏之中,既立足于学生差异需求,注重个体感悟,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共享共进。
“赏创共享”的音乐和美术课堂上,激趣引入、素质闯关、欣赏揣摩、交流碰撞、携手创作等活动设计出镜率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趣能并重”的体育课堂上,呐喊声、加油声、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矫健的身影跳跃成生命和谐成长的音符。9次蝉联高新区中小学生运动会甲、乙组双一等奖,就在这每一次体育课上积淀而成。
“合作探究”的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上,短暂的引入,唤醒了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合作探究,点燃了孩子们的纯真天性。
“活泼融通”的英语课堂上,锁定阅读、语境学习、现场运用、角色扮演……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与活力。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声的机会、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初步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课堂结构的优化,课堂样态的丰富,课堂价值的提升。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光评价”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评价上,该学校坚持 “生态的质量观”,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和学校育人目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
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中的各学科综合素质发展性的评价,主要由“天天进步”“集中诊断”“迎春花开”“阳光成长”四部分组成。以数学学科为例,“天天进步”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又包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指标。“集中诊断”一般是学期中两次重要的学科检测成绩的平均分。“迎春花开”是根据平时“天天进步”和“集中诊断”的情况,用等级的方式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等级评价,一般分为优、良、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阳光成长”是多元参与的评价,是用“悄悄话”的形式对学生提出希望。包括“我的悄悄话”“同伴的悄悄话”“老师的悄悄话”“爸妈的悄悄话”等。
拓展课程分别从学生参与选修课的日常考勤记录、课堂表现、作业成果、考察测评、竞赛获奖等方面综合考察,实施等级评价。
隐性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在传统节日实践体验、校园科技节、数学节、儿童文学节、艺术节、运动会、十岁生日会、新光大舞台等课程中获得的喜报、奖状纳入德育评价中的“我的进步”专栏,并综合基础课程评价、拓展课程评价的结果,参与“新光奖”评选、校级和区级综合评优等。
德育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学校(班级)认知、我的进步、做更好的自己、品格生长等栏目,由学生自己、同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完成。
新光小学整合德育课程评价和《学科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汇总形成《新光小脚印》的学生评价手册。初步构建起一个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光路径”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让其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实施的路径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一改革行动的成败与效果。学校在实践探索中,从课程设置、实施策略、资源整合、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调整课程设置
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后,课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课程形态更加丰富,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空又有限,这就要求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调整,以解决每门课程都有实施时空和教学力量。
调整课程时间,大课与小课相结合。新光小学打破传统形式,结合年段及学科特点、学生学习规律等,部分学科形成了大小课相结合的形式。如美术、语文作文课联排。
积累课程时间,零散与整体结合。如语文与英语的课前5分钟诵读,数学学科的5分钟练笔,课后5分钟巩固等等。语文儿童文学课、数学课内思维训练等学科拓展课程保证每周1节。
整合课程类别,不同课堂样态相结合。固化课堂与动态课堂相结合,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等形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各门学科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特点及内容,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运动与健康理论讲解则让体育从课外走向课内;而数学课中方位的学习、科学课中认识植物、习作课中的观察教学等就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2、优化实施策略,落地课程、课题、课堂“三课联动”。
新光小学以“三级联动”校本教研机制持续推动课程改革,即每学年学校根据课改和教师教学诉求确定全校课堂教学研究主题,各教研组、备课组对接学校主题、年段教学目标、学情、组情,分解细化为组内专题,教师个人根据这一专题和自身及班上的实际情况确定个人课堂教学研究的突破口。
新光小学以课题研究牵引课程改革与课堂变革。聚焦共同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行动研究,总结课程改革的“新光经验”。国家课题子课题《体验德育的校本实践研究》、省规划课题《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子课题《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和《scratch基于全纳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区级课题《小学习作感知的实践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小学低段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生提问与追问案例技术的实践研究》……持续着力的研究行动,突破了一个个课改的激流险滩,也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
新光小学实施“名师领衔梯级发展”的优化策略撬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改革行动。构建起了“1223N”教师发展行动模式,即“1”个理念领航、“2”项策略推进、“2”个队伍建设、“3”类机制保障、“N”个抓手铺路,由此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与探索创新,释放教育教学的活力与潜能,培养教育教学特色与个性。每学年,“名优骨干示范课”“成熟教师研究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学科组互听课”“教研组内转转课”“师徒之间的互动课”“研究主题探究课”“专家指导打磨课”……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和学期的大部分过程,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连连、百花竞放。催生出的是教师教育实践力的提高。
3、课程资源整合与发掘
新光小学整合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形成有效度、质量动态化的资源库。包括内容资源、师资力量、专家资源、问题课程、主题资源等。组织研究力量进行课程内容解读,进行主题式、问题式重构。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梳理、提炼,形成相对固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
目前,新光小学已经出版了校本课程《从零开始学发明》,编印了《小学生儿童文学读本》,汇总形成了《新光德育课程》《新光软式棒垒球》《传承宝贝:四川清音》《合唱》《少儿群舞》《健美操》《跳绳》等15项课程成果。初步建立起了2年一评选的“优秀校本课程”的评选机制。
4、落实保障机制,护航课程改革
新光小学成立了由省、市、区各级专家组成的“课改专家指导组”,成立了由校长牵头、名优骨干教师参与的“课改工作组”,设立了学校课程改革办公室(教导处内),建立健全了课程改革实施机制——课改例会、专题学习、课题研究管理与实施、“三级联动”教研、档案管理等相关制度与机制,并与德育、教学、科研等绩效考核制度牵连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绩效制度体系,激发与调动教师的内动力,确保课程改革行动的顺利推进。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 “新光思考”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的实践探索,新光小学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学段、学科整合不够,质量和效能不高。一些教师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惯性影响,既对国家课程校本化价值、意义认识不足,也没有深刻认识到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个自主创造过程,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教师间教学质量存在大的差异。
二是缺乏学科课程的分解式建构。对某些重点内容、难点问题,缺乏结合校情、教情、学情的分解式建构,导致国家课程重难点突破深度、力度和效度不够。学校课程改革出现两张皮,往往只是教学方式改革,缺乏教学内容的改造重构,导致课程教学实践空心化。
三是没有妥善处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关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光小学没有认真寻找两者的衔接点、整合点与创生点,导致国家课程校本化事倍功半。
今后,新光小学一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尊重个体差异,奠基新光人生”的核心理念与“盛德日新,积厚流光”的校训,坚守“人文长润,自强惟新”的新光精神,整合力量、对标先进、排难争先,持续深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效。张泽科/文
新闻推荐
“这份浓浓的医患情,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感,这份满满的正能量,将时刻鞭策着我科医务人员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力为兵为民服好务……”12月18日,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泌尿科主任郭建军收到患者家...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