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有一批人立起了中国科幻的根基,他们是灯塔一样的存在

澎湃新闻 2017-10-31 09:43 大字

科幻文学在我国发展已过百年,期间历经坎坷,但在一代代科幻人的努力下,科幻文化已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成果。不仅涌现出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知名的科幻作家,《三体》等作品更是走出国门,享誉中外。中国科幻如何呈现出今天的面貌?刘慈欣《三体》的出版又经历了哪些曲折历程?

10月29日,未来事务管理局携手科幻邮差、八光分文化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幻历史光影切片暨《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新书沙龙”。《科幻世界》首任总编谭楷、《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八光分”创始人杨枫做客现场,共同讲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发展背后的故事。

科幻迷们汇聚一堂

《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科幻口述史档案。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立足我国科幻事业的核心重镇四川成都,邀请杨潇、谭楷、流沙河、刘兴诗、王晓达、周孟璞、吴显奎、董仁威、何夕、姚海军等十位功勋卓著的名家接受访谈,从人生旅程到科幻之路,构画新中国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跨领域、多视角地展现了中国科幻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全书不仅保存了珍贵的科幻口述史档案,还为中国科幻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

赤手空拳为中国科幻在国际上博一席之地

编辑工作在大多人的印象中只是选题、征稿、修改、校对。然而,有这样一批老编辑们凭借着个人的胆色和能力,赤手空拳为中国科幻在国际上争取一席之地。《科幻世界》的首任总编,中国科幻元老之一的谭楷回忆,“1989年,当时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杨潇为了争取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的资格,坐了八天八夜火车,从北京经莫斯科、柏林,双腿肿胀地来到荷兰海牙会场,只为中国科幻能够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然而,情况并未因此好转。谭楷表示,“1997年,我们想邀请一批知名的科幻作家以及俄罗斯宇航员、美国宇航员来到中国,给两亿多青少年讲讲科幻,为中国科幻在世界正名。我记得当时每封信都写的特别热情,可以说每个字都发烫。在坚持不懈下,美俄5名宇航员,包括俄罗斯空军中将、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列昂诺夫,以及数十位中外著名科幻作家还是来到中国,共同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国际科幻大会。”

时至今日,恐怕少有人会不知刘慈欣和他的《三体》。然而,提到姚海军,圈外人士恐怕不甚了了。作为参与发掘刘慈欣的编辑,《三体》在《科幻世界》连载以及后来的出版都得益于姚海军的努力。

姚海军自称是“一个幸运的科幻迷”,在没有进入科幻圈以前,他生活在黑龙江东北部伊春的小山里。“山区叫做七公里半,靠近俄罗斯,离城镇有七公里半的距离。七公里半的百十户人家都生活在山窝里,我记得小时候还会有獐子、野鹿跑进家里。生活在那样的环境,其实很闭塞。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接触到科幻,多亏了当时一位非常有爱心的老师。这位老师从批发市场购买很多书,拿到教室让同学选,我因此有了机会接触到科幻。至今为止,我还记得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布克的奇遇》。我从科幻中走出了闭塞的环境,发现了新世界。科幻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世界,它有星空,还有各种各样的未来。可以说,科幻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是第一个幸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因为热爱科幻成立了中国科幻爱好者协会,还办了一本科幻迷杂志《星云》。科幻伴随着我大半生。后来,也是因为热爱科幻,加上朋友的支持,我告别东北林区,到了成都进入《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工作。我因此认识了很多作者和编辑,也获得了他们很多帮助。我认为,这些热爱科幻的人,内心都非常纯粹、无私,他们心灵的世界也进一步改变了我,这是第二个幸运。”姚海军说。

虽然《三体》在今日红得发紫,但也险遭流产结局。因“残留历史的痕迹”,出版社一度对《三体》的终审评语是“不适合出版”。不过幸好有姚海军的坚持,《三体》最终得以成书。姚海军笑言,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科幻迷,所以我特别能深切体会到科幻读者的需求。在之后《三体》的外推计划上,姚海军亦坚持选择能够提供最好译者的出版机构合作,而非以资金、宣发为第一考量。

在回忆和大刘的交往时,姚海军为大刘竖起大拇哥,“大刘很直率,特别讲义气。我第一次和他约谈就在北京地铁站的出站口,看到他时,他就蹲地上抽烟。《三体》第一部火了之后,有很多出版机构开始找大刘,希望能够出版后面的《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当时,《科幻世界》正面临风波。我站在两难境地,一方面是我的事业,一方面是我的朋友。于是我和大刘说,‘这个事情你说了算\’。大刘的回答很简单,‘这个事情你说了算\’。我很感动,当然最后我还是牺牲了朋友,把《三体》后面两部放到《科幻世界》来出版。为这样一批人工作是我的荣幸,我很高兴能够为中国科幻做一些事情。费玉清在天籁之音上翻唱《小幸运》,我想那首歌能传达出我的感情。”

王晋康、刘慈欣等一批科幻作品的出版,改变了过去以杂志为主的科幻出版生态。“有了王晋康、刘慈欣的这批科幻作品,科幻从杂志进入了畅销书时代,科幻出版第一次完成了产业的升级。”

活动现场

科幻是一颗种子,带给我们温暖和希望

作为《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主编,“八光分文化”创始人杨枫回忆:“我是因为进了《科幻世界》才真正走进了科幻世界。很小的时候我喜欢飞碟、喜欢外星,但时日渐长,逐渐把这些梦都忘记了。2002年,我还在其他出版社担任教辅编辑,非常忙碌,每天来回做小学到高二的题目。后来为了多些时间陪女儿,才转到《科幻世界》。在审稿校稿的时候,才突然想起,自己原先是喜欢星空、喜欢科幻的。”

在创办“八光分文化”之前,杨枫一直在《科幻世界》工作了13年。如今自己做事业,仍想借此为中国科幻尽一份力,理清中国科幻为什么是现在的面貌。“与从前动辄得咎的年代相比,今天发展科幻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而正是杨潇、谭楷这样一批人立起了中国科幻的根基,他们是灯塔一样的存在,带领大家了解科幻、爱上科幻。所以我希望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梳理中国科幻的脉络,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幻,热爱科幻,关心科幻。”

如今高龄94岁的周孟璞老先生,既是《科学文艺》(成都,后改名《科幻世界》)和《科学爱好者》(重庆,后改名《课堂内外》)两本刊物的发起人,也是中国科普学的创立者。杨枫回忆,“在采访周老先生时,可爱的老先生滔滔不绝地说,我自幼喜欢读凡尔纳的小说,曾经一度创作过科幻小说。”

而在采访对科幻文学情有独钟的流沙河老先生时,杨枫感叹:“老先生眼睛畏光,身体非常不好。我看到老先生的时候,感觉他像一只被抽干了水分的虾。但是一旦开始讲起他热爱的科幻,他会告诉你年少的他希望在夜空中见到飞碟。流沙河老先生的家里堆满了《飞碟探索》的杂志。”

在许多人的青春期,科幻是一颗种子,带给人们温暖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希望。谭楷在1995年担任《科幻世界》的编辑时,收到过一封来自新疆奎屯五中的小女孩寄来的信。

信中女孩倾吐了她的自卑“同学的贺卡在我头上飞来飞去,我感到非常的寂寞”。然而,小女孩说,“但还好有科幻,世界不是那么冰冷丑恶,还有很美的东西。”

谭楷选择把这句话刊登在1995年第五期的《科幻世界》上。“我当时回复这个女孩,‘只要内心善良,充满幻想,你一定是永远是美丽的\’。对我来说,我担任编辑那么多年,所获得的荣誉都比不过收到的这封信。我很高兴我的工作能够给人们带来温暖、正向的东西。”

新闻推荐

安逸 !四川老博会展品受青睐

(记者陈悦唐千惠文/图)10月27日至10月29日,首届中国(四川)老龄事业暨养老服务业国际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记者在展会看到,许多老年人兴致勃勃地参观、并体验了多功能可站立电动轮椅...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