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创新驱动,四川发展“新引擎”

眉山日报 2017-09-30 07:15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同样值得骄傲的,还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翼龙无人机项目总设计师李屹东和他的团队。在央视大型特别节目《还看今朝·四川篇》中,李屹东介绍了四川军民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翼龙Ⅱ无人机。翼龙Ⅱ无人机的横空出世,让中国大型察打型无人机制造能力步入世界一流水平。

无论科技创新抑或军民融合,四川都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这源于近两年来四川坚持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以“敢为人先”精神,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使创新驱动成为四川发展主旋律。去年,全省高科技产业总产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

拼出一种速度

工作推进快、经验总结快,全国首批推广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中,逾六成来自四川

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首批在全国推广的13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作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四川有8条入选。

首批全创经验中逾六成来自四川,这是如何做到的?“速度”,是个关键词。

行动早,工作推进快。早在2015年6月,四川就启动专项调研工作;8月,启动试验方案的编制起草工作;11月,试验方案上报国家相关部委;2016年8月,5个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正式印发……四川不等不靠,牢牢锁定工作推进的快节奏。

重总结,经验形成快。四川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一方面创造性编制“9张清单”,明确改革试验重要内容、进度等,挂图作战;另一方面践行“基层探索发现、地方归纳总结、专家提炼概括、省和部委确认”的经验总结提炼机制,充分发挥基层能动性和专家智库功能。试验一年,四川省已梳理出60余条可复制可推广储备经验,平均每月5条。

高速度背后,是四川的战略魄力和责任担当。在被确定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就明确表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赋予四川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抓住全面创新改革,就是抓住重大机遇,就是抓住转型发展的“牛鼻子”。

推进“一号工程”,2015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

推进“一号工程”,四川高规格成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暨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负责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

不断推进、不断总结,四川正形成一条极具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推进机制。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在省内推广21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随着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全面创新改革的红利正加快释放。

突出一个任务

体制创新打破“壁垒”,军民融合产业营收全国第二

机翼,是成都青羊工业园区一家民营企业生产的;机载摄像机来自另一家成都民企……一架翼龙II无人机需要的零部件超过13万个,涉及300多家生产单位,有60%是民营企业,这其中30%在四川。

9月26日,在电视上看到《还看今朝·四川篇》里这一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体部副主任张宇感慨不已,“与民营企业合作,让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成为可能。结合军民优势,我们可在3-6个月内完成翼龙II无人机的一个定制版本。”

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鲜明的任务。然而由于历史等因素,军民企业间有森严的壁垒。实现多方合作,只能靠改革创新。

突破壁垒,要迈过信息“鸿沟”。四川省不断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信息动态发布机制。今年8月11日,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涉密信息查询点在川启用。“机密级的军品配套科研项目等信息,也能查询到。”省国防科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开通一个多月来,已有30多家企业查询。

突破壁垒,要搭建互动“舞台”。去年,全国唯一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绵阳揭牌运营。该中心集纳技术评估、拍卖、交易、服务为一体,通过整合军地科技资源,构建起互动转化平台。

突破壁垒,要降低融合“门槛”。民企“参军”,取得军品市场准入证是第一关。四川制定军工“两证”联合审查推进计划,通过简化流程、减少审核环节,降低“民参军”准入门槛。“不出四川就可以取证,更方便、更快捷。”四川灵通电讯有限公司近期刚通过联合审查,该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试点联合审查,为企业大幅节约了成本。

军民融合,最终要落在产业发展上。体制创新打破了军民分隔的壁垒,按下产业发展“快进键”。

9月28日,中国电科(成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这个计划总投资约130亿元的产业园,包括网络信息安全、时频通导、电磁空间安全三个产业分园,是中国目前首个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

这并非个例。为让军民融合成果尽快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四川已建起10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同时在全国率先设立规模100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率先开展军工单位、军工科技成果市场化改革探索,率先成立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所有央属军工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川布局总额达4500亿元的军民融合项目。

去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870亿元,居全国第二;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投资约占全国的1/6,排名全国第一;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组织的“军工集团重点合作意愿省份”摸底调查中,四川排名全国第一。

激发一种动力

打通从研发到转化“全链条”,释放科技创新不绝动力

看到《还看今朝·四川篇》中先进的C919国产大飞机机头制造车间,成都市民李洋充满自豪,“国之重器,也有地地道道‘四川造\’!”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双座“枭龙”在成都成功首飞、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今年以来,全国一大批取得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成果,都有四川科技创新的力量。

这得益于“精准发力”的推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四川省梳理出关键共性技术356项,涵盖“双五双七”和四大重点新产业等24个产业领域。截至上半年,四川省已启动布局251项,投入财政科技经费9亿元,引导社会投入34.5亿元以上。

这得益于“承载能力”的提升,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得到长足发展。其中仅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较2012年新增逾30个,增幅达30%;中韩创新创业园等一批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科技创新,只是开始。“转化利用率上不来,技术再好也只有躺在纸上‘睡觉\’。”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认为。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专业教授朱向东对此深有感触。9月17日,周末,朱向东和他的团队仍在加班,为提升人体面部微整形的新材料做最后“冲刺”。朱向东介绍,这项成果已以作价投资方式和一家成都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化。“想到未来的市场前景,大家干劲都很足。”

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始于四川率先开展的一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职务科技成果的“国家所有”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以所有权来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以改革“先行者”西南交大为例,改革仅一年,学校完成168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成果转化数量超过此前几年的总和。

在此基础上,四川省着力推动成果转化的“供需”对接:发布四川省首份科技成果转化清单的同时,持续推动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目前四川省已连续5届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共签约项目逾2700个,签约金额逾4500亿元,促成前沿高新技术与产业有效对接。

2012年至2016年,四川省共实施转化项目1800项,财政投入逾2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30亿元,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3万亿元以上。全省70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的产业化率达88%。

(转自9月29日《四川日报》)

新闻推荐

讨千家米 煮一锅粥 冷柏青书法作品展今日蓉城开幕

今天上午,知名书法家冷柏青的特别个展“巴蜀书画传承与创新工程——冷柏青书法作品展”将在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青羊区百花潭路10号)开幕。展览汇聚冷柏青近十年来在书法创作中的成果,“带领观众感受...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