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到2020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
封面新闻9月13日报道:我国到底现存多少古籍?这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近日,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并将修复一批珍贵古籍。届时全国完成古籍普查登记的古籍收藏机构的数量将达到2000家,珍藏古籍的修复数量达到350万叶。
计划2020年摸清我国古籍家底
培训古籍保护从业人员1万人次
“西夏王朝的灭亡,为什么如同谜一样?就是蒙古军队在屠城的同时,将记载西夏王朝历史与文化的文献全部销毁,从文化上灭国。”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授刘家真认为,古籍文献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源。
但我国到底现存多少古籍?长久以来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即便最权威的专家也只能给出一个笼统的回答——约26万种、5000万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一直未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古籍普查。家底不清已成制约古籍保护和利用的一大障碍。
近日,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针对古籍家底不清的现状,《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古籍普查登记的古籍收藏机构的数量达到2000家,出版《普查登记目录》的古籍收藏机构的数量达到200家,古籍普查数据的发布达到72.6万条。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古籍普查、修复人才匮乏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古籍保护的发展。以古籍大省四川为例,据媒体报道,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2007年成立,当时定的编制是10人,包括3名修复人员和7名古籍普查人员。尽管年年都有新人加入,但目前修复人员只有4名,古籍普查工作人员10名。如此薄弱的人力要完成四川省图书馆约65万册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对此,《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在2020年培训古籍收藏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次。
将重点抢救和修复濒危珍贵古籍
鼓励民间机构登记所藏古籍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古籍保护规划。”9月13日,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在文化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规划》遵循古籍保护工作规律,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有机结合,将古籍普查登记、分级分类保护、抢救修复等作为重点工作突出出来,加大对珍贵古籍的保护力度。同时,坚持抢救第一,把握古籍具有易损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重点加强对濒危珍贵古籍的及时抢救和修复。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指出,《规划》还进一步列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在基本完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方面,特别强调了将宗教活动场所藏书、雕版等纳入普查范围,鼓励民间收藏机构按照规定登记所藏古籍,重点对北美、欧洲等国家存藏的中华古籍进行调查。
“《规划》还强调,促进古籍普查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共享,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及时与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机构进行数据对接工作。”张志清表示。
(原题为《2020年我国将摸清古籍家底 文化部:鼓励民间机构登记古籍藏品》)
新闻推荐
9月5日,贵州省作为国家新农合大病保险跨省直补的试点省份,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新农合+大病保险”跨省直补即时结报。“跨省报销新农合和大病保险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又减少了回县里到处...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