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荔枝树下话东坡

眉山日报 2017-07-30 01:33 大字

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双料奖获得者、中国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当代先锋诗人蒋蓝。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辞赋家何开四。中国苏轼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著名苏学专家张志烈。红彤彤的苏祠丹荔,饱含了眉山人对苏东坡无尽的四年。资料图片。三苏祠荔枝树。

荔枝红了,东坡千古;站在树下,睹物思人……七月盛夏,齐聚三苏祠的文化大家们也有感而发,品荔枝,话东坡,追忆东坡先生那无处不在的思乡之情。

头一次见到东坡丹荔,原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辞赋家何开四心情激动。“没想到结得这么好。”得知旁边放的,就是东坡手栽遗物荔枝树根,何开四连连感叹,“好难得啊,恐怕全国也是唯一。”

900多年前,苏东坡在三苏祠亲手种下荔枝树,许诺友人,待荔枝红时,便是归期。岂料世事难预料,这一走,便是与家乡的诀别,唯有荔枝,守望着游子。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双料奖获得者、中国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蒋蓝说,古人抒怀时通常会用到一个具体的事物,而苏东坡用了种在家里的荔枝树。“这首诗是苏东坡诗词中,写得非常直白的一首,但感情流畅,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故乡、对亲人无法割舍的情感。”

“乡愁是一种圣洁的情怀,它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表现乡愁,苏东坡也书写了大量有关乡愁的诗词歌赋。”何开四说,“由于人生经历的关系,苏东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以说,苏东坡有关乡愁的诗词歌赋,就是中国乡愁文化最基础、最典型的代表。”

“中国的农耕文化延续千年,受此影响,中国人对土地也有着深刻的感情,它不仅是我们的生活的故乡,还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家国情怀。”何开四进一步表示,“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18岁时离开故乡求学……如今回到家乡,年少离家,对于乡愁,有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如今上了年岁,再说乡愁,很多地方可以在苏东坡的诗里找到共鸣。”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中国苏轼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著名苏学专家张志烈吟诵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的《永遇乐》。“苏东坡诗词众多,其中描述乡愁的诗句,保守估计不下1000句。在众多诗词中,我最爱这首《永遇乐》。”张志烈说,“过去每每读到这十几个字,我都要流眼泪。他是苏东坡在历经磨难后,内心身体感到无比疲倦,他肯定好想回到眉山、回到纱縠行。但是不管如何期望,心和眼都望断了,还是回不到故乡。”

苏东坡的“美食乡愁”

“吃货”一词现在大家并不陌生。其实吃货不仅仅指喜欢美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美食有一种特别的热爱,特指那些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

苏东坡可谓是“吃货鼻祖”了,但在何开四看来,苏东坡的不能用现在对“吃货”的定义来概括。何开四说:“苏东坡是智慧的吃货,是哲学的吃货,是文化的吃货。”

何开四介绍,现在的一种说法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如今黄州以北三十华里处的黄陂县(编者注:1999年时已改为黄陂区),当地猪肉价贱,苏东坡便用猪肉烹制了一道家喻户晓的佳肴——东坡肉。三苏祠博物馆内,如今还藏有明清古籍《东坡全集》,记载了有关东坡肉做法的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被贬海南时,苏东坡自酿美酒,吃起生蚝甚至蝙蝠……“苏东坡一生坎坷,数次流放,流放之地往往条件艰苦,人烟稀少,他不仅去适应当地的环境,还以豁达的心境,发明创造了许多美食。”何开四说,“‘唯食忘忧\’,这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吃,而是一种智慧。”

何开四认为,苏东坡的“美食基因”正式来自家乡,“东坡来自天府之国——四川,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四川一直出美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让东坡腹中有食,更腹中有诗。”

苏东坡的“美景乡愁”

蒋蓝认为,苏东坡的“美景乡愁”,和四川一种神奇的植物——桤木有着极大关联。

桤木是蜀中常见的一种植物,遍布岷江沿岸,很多时候被人用来制作农具、猪圈或者栏杆,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常见普通的木材,在东坡眼里别有价值。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书写《杜甫桤木诗卷帖》,这是他的行书,借杜诗以抒情流寓黄州的心境。其全文是:“背郭堂成荫白茆,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下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散无心作《解嘲》。”

东坡还配了后记:“蜀中多桤木,读如欹仄之欹,散材也,独中薪耳……”全文共12行103字。蒋蓝说:“蜀中奇木众多,比如楠木,银杏这些,但唯独平常的桤木可冠‘蜀木\’之名,正式因为它深厚的民间关系,苏东坡选择抄杜甫的桤木诗,想必他在写的时候,脑中闪现的正是家乡。”

苏东坡的“人文乡愁”

在张志烈看来,人文的范畴很大,但苏东坡的“人文乡愁”可以归结为“人情”。

“他曾经说过‘圣人之道,在于人情\’,可见苏东坡是一个无时无刻不想着人的人,他的乡愁,更多的是对人的一种情感。”

张老以苏东坡诗作《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举例: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试问当垆人在否,空教是处闻名。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苏轼虽然人在外地,但是还牵挂着家乡的事情,所以一听到家乡消息,心中倍感亲切。回忆起家乡的风土人情,心情也很愉快。”张志烈说,“虽然东坡很少回乡,但家乡的风土人情他一直都记得,而且,他的回忆,也主要是人所做,所经历的那些事。这正是他对人文的怀念。”

附:苏东坡《寄蔡子华》原文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辈。

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新闻推荐

市委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宋朝华主持 丁任重作辅导报告 吴群刚袁险峰吴小可古正举参加学习会

(记者张德利张春华)7月28日上午,市委召开中心组学习会,邀请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就当前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作辅导报告。市委书记宋朝华主持学习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群刚,...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