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四川省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成员、教授级高工熊易华: 海绵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具有良好弹性

成都日报 2017-07-30 01:29 大字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四川省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成员、教授级高工熊易华向记者介绍道。

熊易华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以低影响开发理念指导城市的开发建设,建设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系统,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排等多种技术,减少径流量,控制年径流总量,避免发生内涝的情况。”

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是外延增长式,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大量不透水的硬质广场、道路、建筑物,同时,大量的湿地、沟塘、绿地和植被破坏,下垫面被极大地改变,造成降雨不能就地渗透补充地下水。降水形成径流外排,渗透量和蒸发量减少,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被干扰,径流发生变化,水生态系统被割裂,导致系统碎片化。由于水生态的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海绵城市建设将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纳入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生态措施,增加水域、绿地面积,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修复破坏的水环境,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水源涵养,实现雨水资源化的目的。“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将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采用生态的手段修复修建河岸、湿地、水景、绿地。”他表示。

本报记者 袁弘

新闻推荐

四川省林业上半年实现产值1740亿元

本报讯(记者吴平)记者7月27日从省林业厅获悉,截至7月份,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740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较上年继续放缓。从构成来看,林业一二三产值分别为660亿元、521亿元、559亿元,产值结构比例从去年的...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