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勇立潮头守安全 ——来自西区平安建设的报道

攀枝花日报 2016-05-23 19:47 大字

西区公安分局特警巡逻场景。□本报记者 周越 文/图

如今的西区,群众的安全感越来越强,全区80%以上的社区成功创建为平安社区;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越来越高,该区在2015年全市群众安全感测评中名列第一;

去年以来,全区共调解矛盾纠纷1557起,化解成功率达95.9%;

今年一季度,全区刑事发案230起,同比下降8.7%;

……

西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的平安建设,重点实施了龙头工程、民安工程、强基工程、人和工程“四大工程”,实现了责任落实常态化、治安防控立体化、服务管理网格化、矛盾化解多元化。全区上下做到“责任共担、治安共防、矛盾共调、社区共治”,有力推进了综治平安建设,保障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优化了发展环境。

实施龙头工程,突出责任落实常态化

平安创建工作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到位,重点在于工作抓细抓实,出路在于治理措施创新,根本在于人民群众满意。

西区牢固树立“创平安就是谋发展、创平安才能促发展”理念,狠抓综治和平安建设责任落实这一“龙头”,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该区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纳入西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坚持每月听取综治维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平安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定期深入基层,指导平安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将综治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建立实绩档案,坚持定期立责任状和领导述职制度,每年层层签订综治责任书,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落实体系。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制度,并加以落实。

该区注重宣传,大力推进“法律七进”活动,利用“警民半月谈”等载体,通过举办法治文艺演出、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解答群众提问等形式,提高了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同时,该区全力保障平安建设工作经费。去年,该区投入1100余万元用于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平安建设项目,并按常住人口3元/人的标准纳入街道(镇)年度预算,进一步坚实了平安建设的经费保障。

实施民安工程,突出治安防控立体化

如何有效破解突出治安问题?西区实施民安工程,全面构建“上下贯通、条块结合、动静互补、内外联动、专群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去年,该区在公安“天网”覆盖基础之上,于清香坪、河门口等片区新安装了285个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对城乡主干路口、公共部位、重点防控单位、公共复杂场所视频监控的全方位覆盖,形成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防、路上有卡点、村组有联防、室内有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有力震慑了犯罪分子,挤压了犯罪空间。

今年一季度,全区刑事案件发案230起,同比下降8.7%。利用新增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发现和处置火灾隐患1起、地质灾害1起,提供嫌疑人价值图像信息线索7起。

该区深入推进以“专群结合、警民联防”为支撑的防控网络建设,布建以“三车联勤联动”为支撑的城乡巡防体系。

全区每天近百人的专职巡防人员,以巡逻执勤车为中心,驻守执勤于街面,接受群众咨询求助,深入基层开展巡逻,最大限度地守住点、盯住人、管住物、控制面。增强村居巡防队伍力量,辅助专门力量开展社会面治安巡逻控制,消除防范空隙。去年,全区开发公益岗位(治安巡逻员)达到135个。目前,全区各街道、社区均建立了群防群治队伍,治安巡逻员达600余人,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大范围的巡防体系。

该区积极推动部门联动全覆盖。在圆满完成区公安分局、派出所“两级指挥平台”和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试点推进河门口联动中心建设,构建起一张以联动为中心,以网格员、联防队伍、“红袖标”及辖区居民为一体的联动综合调度网,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人员及时调度、事件快速处理,有效解决了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矛盾纠纷联调的“三联”问题。街道联动中心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卫生服务所实现音频、视频、系统的实时对接和信息双向推送,做到辖区特殊人群管控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协调联动。

实施强基工程,突出服务管理网格化

西区坚持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进一步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无缝覆盖”,该区科学划分,推行“1+1+1+1+N”的模式,配强网格力量。即:每个网格的工作力量由1名专职网格员、1名治安协管员、1名社区民警、1名辅警,以及网格内的楼栋长、治安积极分子、平安志愿者等组成,实现了网格划分科学化、网格员专职化。建立“一格四人”AB岗工作制度,负责矛盾纠纷劝调、特殊人群帮教、治安群防群治、民情信息收集等。

去年以来,全区共处理网格事项35781件,收集民情信息4139条,参与治安防控17300起,帮教特殊人群1487人次。  

该区创新机制,全面推行“一表双巡三联系”,强化信息处置,有效解决了街道(镇)和派出所、社区(村)和社区民警、网格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精细化问题,确保了“平安不平安数据说了算、满意不满意群众说了算”。

积极拓展交流平台,该区在全区各网格建立网格微信群,建起区、镇(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微信群140个,参与群众达2万余人。网格员、群众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互动,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发布平安建设工作信息、警情提示提醒和反馈事件处理情况,与群众形成了线下和线上的互补、互动,极大提升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知晓率,方便了群众。

实施人和工程,突出矛盾化解多元化

针对矛盾多、问题复杂的实际,西区着力实施人和工程,及时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去年以来,全区共调解矛盾纠纷1557起,调处成功1494起,化解成功率达95.9%。

该区积极构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综治委、政法委协调,司法行政、政府法制办和区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的“大调解”网络平台;实施“百名调解能手”培育工程,建设“百家调解室”,在征地拆迁、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完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选用经验丰富、熟悉法律知识的“五老”人员作为调解员,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排查化解工作。

目前,全区共成立“大调解”协调中心22个、调解组织68个,有专兼职调解员763名,形成了条块结合、相互联接的立体式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去年,摩梭河街道的余芳获得四川省首席人民调解员称号。

该区建立和健全矛盾纠纷“日报、周排、旬判、月结”联动排查机制,认真落实矛盾纠纷调解“三三制”和“三联两进”制度,通过“完善领导包案制、实行‘重点大事\’领导亲自调”、“完善部门负责制、实行‘专业难事\’行业帮助调”、“完善网格责任制、实行‘日常琐事\’网格及时调”、“完善社会协同制、实行‘民间小事\’群众参与调”等工作机制,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调解格局,有效解决了“因排查不深不细、调处流程不规范、调处效果差导致矛盾激化、矛盾上交”的问题。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挂牌督办制度,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并组织回访,确保问题的解决。

去年以来,到市级以上上访同比批次下降34.2%,人次下降13.8%,全区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该区大力开展司法调解、司法确认,试点推进委托调解、邀请调解、指导调解工作。在河门口街道试点推行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整合西区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院、区法律援助中心、相关行业部门力量,成立一支由劳动仲裁员、律师、司法助理员、“五老议事成员”、社区干部组成的调解队伍,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三调联动”,探索形成了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诉讼等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新闻推荐

强化社区服刑人员规范管理

本报讯(记者周越特约通讯员孙语)6月3日,记者从西区清香坪街道获悉,该街道司法所结合工作实际,组织辖区28名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法律法规集中学习活动,进一步规范服刑人员管理。该街道组织服刑人员学习了《...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