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汛期抗旱 □本报记者 周越 王卿

攀枝花日报 2012-08-02 08:24 大字

6月中旬,攀枝花进入雨季。6月19日至今,仁和区仅下了2场大雨,急速降落的雨滴被干渴的土地瞬间吸干,土地的伤情远未得到治愈,水利设施因长期土质疏松蓄水严重不足,“汛期抗旱”成为时下攀枝花农村一个流行的词语。

7月26日,仁和区平地镇波西村上湾组村民殷德金夫妇正在家里收拾一根长约两百米的塑料水管。水管是他特意从集镇上买回来的,为的是在下雨天给自家地里的小水池接水、蓄水。

同一天,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干坝子村大堡哨二组,轰鸣的机器声震耳欲聋,几名工人正在机器旁忙碌着。

“这口井打了一周左右,现在有五六十米深,估计再打六七十米就能出水,到时我们全组四五百人用水就不愁了。”村民毛建华说。

自进入汛期后,攀枝花接连下了几场大雨,然而对仁和区的部分乡镇来说,大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雨量小,塘库蓄不下水,持久的旱情仍然严重,看着周边暴雨成灾,村民们只有望雨兴叹的份。从仁和区的大龙潭彝族乡到平地镇,记者穿行在沟谷与山地间,一片片枯黄的田地依然可见,一个个抗旱现场仍然忙碌。

仁和区,一场持续已久的抗旱行动在雨季延续。

3连旱的叠加效应

机电井等工程日出水量递减,

12000多口村民自建浅水井

无水可出

“真的没有想到干旱会持续这么久。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可以说一点雨都没有下。”殷德金显得有些无奈。

他说,今年3月份的时候,家里冒险栽种了10余亩玉米,期盼着今年能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然而,到4月底始终没有下雨,不仅地里的庄稼没有水浇灌,连家里水龙头里的最后一滴水也被放干了。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开着拖拉机,装上自己焊制的、容量为1.5方水的铁皮箱到6公里以外的平地村买水。

“去年也是因为干旱,投入1.7万多元搞生产,最后收入仅有1万元左右,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亏了。”殷德金说,今年栽种了30亩烤烟和玉米,共投入1.5万元,其中仅仅生产用水的成本就高达每方18元。

“没有办法,我们村子里没得水,只有去外头拉,水钱、油钱加在一起,成本就高了。”在大龙潭乡裕民村大平掌组,一群中老年村民围坐在一棵大黄葛树下闲聊。

“年初的时候就花了6000元钱雇挖土机把地松了一次,就想等到下雨,地里能蓄更多水。”46岁的村民曹世莲说。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遇到了这半辈子以来都没有过的干旱。“到了5月份栽种玉米的时候,一锄头挖下去才发现20公分下的土还是干的。”

“我家的1.2亩田今年是一根秧子都没栽。”新村组58岁的汤金兰一脸愁容。

干旱,从2011年上半年至2012年下半年,一直在仁和区持续。统计数据显示,该区遭遇了历时268天的秋、冬、春、夏“四连旱”,期间降雨量严重偏少,较历年偏少6至9成,刷新了2009年至2010年同期降雨的最少记录。

仁和区农牧局负责人介绍,受干旱影响,全区今年小春作物成灾面积3.14万亩,占总面积7.64万亩的41%;1.03万亩绝收,占到总面积的13.5%。直接经济损失达7095.8万元,其中今年小春经济损失2300.8万元。全区饮水困难人口达3.03万人,9047人的生活用水要靠送水解决。

来自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2011年,仁和区境内平均降雨量为463.3毫米,为历年平均降雨量的55%,为1967年以来最低值。其中部分乡镇的降雨量不足平均量的40%,蒸发量却达到2465.6毫米。全区大大小小56条河流已断流52条。

降雨少是造成干旱的一个原因,但从工程蓄水上看,同样让人不安。截至5月25日,仁和区96座小型以上水库已干涸54座;1579座山坪塘、小水塘已干涸1297座,塘库共蓄水1172.2万立方米,仅为蓄水总量9770万立方米的12%。

“由于遭遇连续3年干旱,灾害出现叠加效应,连年降雨偏少和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往年实施的机电井等工程日出水量大幅减少,村民自建的14539口浅水井中85%已无水可出。”仁和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旱!太旱!

大部分塘库仍然干涸 部分乡镇旱情未解

“7月份以前,家里6口共200方的小水池全部干完了,如果再没得水,明年可能跟今年一样恼火。”43岁的殷德金说。为了让地里的庄稼得到灌溉,最近几个下雨天,夫妇俩都是冒着大雨,将水管一头接到路边的排水沟里,一头接到水池里,尽最大努力往水池蓄水。

然而,自6月19日以来,村子里也仅在7月份迎来了两场大雨。即便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今也只有2口小水池蓄满了水。

雨季少雨,不止出现在上湾组。

统计资料显示,今年初至7月中旬,仁和区当地总降雨量为270.8毫米,较历史同期少22%,且降雨分布不均,大龙潭乡降雨176.4毫米、大田镇降雨197.3毫米、平地镇降雨222.3毫米。雨季到来前,持续的干旱使该区大部分塘库干涸,加上塘库集雨区土壤干裂,前期的降雨并没有解决问题。

目前,汛期已过半,全区塘库现有蓄水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之需,尤其是平地、大龙潭、大田等乡镇蓄水严重不足。截至7月23日,仁和区水利工程蓄水合计1093万立方米,仅占到该区塘库总库容的11.2%,为2011年同期蓄水量2700万立方米的40%,为2010年同期3500万立方米的31%,为历史同期平均需水量2400万立方米的42%。

特别是在平地镇和大龙潭乡,前者总蓄水量不足1万立方米,后者总蓄水量也仅为15.8万立方米,旱情尚未得到有效解除。

根据仁和区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测,该区雨季期将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结束,年度总雨量为680—750毫米。预计雨季结束时,全区塘库蓄水仅有4000万立方米,远低于多年平均蓄水6500万立方米的水平。

由于抗旱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该区水资源调配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一旦遭受异常天气影响,灾害便频繁发生。同时,降雨的分布不均,致使局部地方降雨更加偏少,加之部分乡镇所处地理位置较高,可利用流域径流量低,水资源缺乏,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抗旱这场持久战

还将持续多久?

“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抗连旱的思想,更要尽早行动。”今年以来,仁和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工程抗旱、农业生物抗旱、管理经济抗旱等措施,缓解受灾群众用水困难和降低因旱无法耕作的损失。

“现在镇上搞了提水工程,我们这里吃水没得问题了。”殷德金的妻子起秀琼在厨房轻轻拧开水龙头,一股干净的自来水流淌出来。起秀琼说,之前家里的用水都是来自波西村附近的水库,但是连续干旱,水库没有水了,全家日常的吃水成了大问题。

受连年干旱影响,今年平地镇13420人饮水曾告急。

平地镇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农业后工业”的原则,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抗旱资金,实施抗旱应急工程。

3月3日,跃进水库提水至平地水厂的跃进水库提灌工程建成,基本解决了平地镇集镇及周边7000余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在争取到第三批上级财政抗旱资金后,平地镇加快实施了平地水库二次提灌波西提水工程,6月初工程竣工通水后,波西村和平地村200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平地镇正抓紧实施抗旱水源性工程、小型农田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建设,并积极调整全镇产业结构。在保证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各塘库提前下闸蓄水;严格执行塘库用水调度计划,加强已有蓄水的管理使用;组织群众做好小水池、小水窖的蓄水保水工作。

平地镇多措并举的抗旱行动仅是仁和区全力抗旱的一个缩影。

位于仁和区总发乡板桥村的大竹河水库虽然还未竣工,但现已开始蓄水。

“工程抗旱是抗旱的有力措施。”仁和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竹河水库作为四川省2010年新开工的第一个中型水利枢纽项目,建成后,将解决12.5万亩灌面、3.6万农村人口和10.9万头牲畜的用水,为城市提供应急用水174.7万立方米,同时提高下游城镇河道防洪能力。

平地镇金沙江提水工程是仁和区工程抗旱的一项大手笔。目前,该区正在着手编制提水工程项目建议书。按照初步设想,提水到设计高程后,通过平地水库——跃进水库可向大龙潭乡、大田镇输水,将从源头上解决平地镇及周边乡镇水源点的问题。

与此同时,仁和区也在大力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建设。“仁和区已经通过了四川省2012年第四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公示。”仁和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根据以往经验来看,仁和区拿下该项目是板上钉钉的事。

目前,仁和区正在编制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启动后,该区平均每年新增高标准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以上。

到2015年,该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30%以上,项目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将达到0.8以上,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

仁和区还在加强抗旱技术措施推广,调整农业结构,实施以旱治旱。

10月,攀枝花雨季将结束。持续的干旱、降雨蓄水严重不足,骨干性水利工程焉能一蹴而就的现实,交织成一片红色的抗旱波猛烈地冲击着攀枝花的农村。抗旱这场持久的战争,究竟还将持续多久?

新闻推荐

别让“负荆请罪”成为欠薪不还的“行为艺术” □吴玲

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光着膀子、手持两根树枝出现,二话不说就跪在了工人面前。工人被拖欠工资讨要无门,不曾想到老板却负荆请罪自称无可奈何。7月31日上午,广州市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门口就上演了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