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励学笃行写新篇 ——旌阳区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回眸

德阳日报 2011-11-07 04:13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佳 通讯员 唐渝川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高端决策基于现实的历史方位,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再出发”;基层响应怎样顺应社会转型的要求,依据农村管理体制式微,城市社区、非公企业兴起的新情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组织成为凝聚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阵地依托,保证党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是五年来旌阳区党建工作励学笃行、实践创新写就的新篇章——

励学从“听说读看”点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旌阳区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学习方式与载体,既注重弘扬主流精神文化的覆盖面,又串联起“学习—教育—宣传—研究”的各个环节,让各级干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将“理论武装”与干部个人成长联系起来。

“听”:形式生动的“旌阳论坛”、“专家报告会”、“礼仪文化与干部修养”系列讲堂,让干部在聆听中培养“世界眼光”,提升个人素质。

“说”:以领导干部务虚研究、干部讲课、大会述学制度作保障,交流学习感悟,分享学习收获。

“读”:从开列必读书目,编发精品教材,检查读书笔记做起,营造崇尚读书、思考的浓厚氛围,督促干部读书学习。

“看”:一方面,作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实现村级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全覆盖”,建立起直达乡村的开放课堂,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特点,为基层干部学习经常化创设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倡导学以致用,学用衔接不惟书,区主要领导和区级各部门领导坚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基层一线,与基层党员干部座谈交流,看实情、察民意。

笃行在基层基础着笔。基层是党建工作的主战场,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群众接触最频繁、联系最直接,建设好基层党支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旌阳区组织部门在天元镇调研发现,随着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党建面临着后备干部培养乏力、选人用人空间趋窄,村支书难选;群众致富愿望强烈,干部自身素质有限,村支书难当;任职时间普遍较长,思想有所懈怠,村支书难有新作为的“三难”困境。

面对基层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带头致富能力不强,或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被群众称为“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随大流”的现状,应对之策是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村支书队伍。2007年,针对人岗不宜现象,天元镇党委在5个村实行村支书异地任职试点,既打破了区域限制,扩大选人用人范围,又引入了竞争机制,顺应了民众意愿。此项改革运行之后,有效推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进程,基本实现了组织、群众、村支书本人“三满意”。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与此同步,旌阳区全面推行极富“人情味”的定额生活补助政策,全面构建起基层干部关爱激励体系。从离任村干部到70岁以上农村老党员,都能享受相应的补贴,让兢兢业业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基层干部得到党组织真切的关怀和社会认同。

创新向城乡统筹布局。针对城乡党建在财力资源、人才队伍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旌阳区积极探索“部门帮村,党员帮户”、“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市级部门与社区共驻共建”、“挂帮包”结合的全新路径,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

开阔了全区“一盘棋”思路,就有了城乡党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举措——

组织联建,构建城乡一体组织覆盖体系,突破行政化、单位式的固有模式,大力推行村企联建、产业联建、行业协会联建的组织设置形式,实现了党组织设置模式从封闭向开放、从“区属”向区域、从单一向网络、从“条块分割”向“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转变。近3年来,全区联建党组织之间相互协调解决村(社区)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问题5600余个,落实联建资金3300多万元。2009年,全区非公企业党建联建共创模式获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

人才联用,构建城乡一体人才流动体系,相继以“双向互派”、“千名干部下基层”等形式,促进各类人才在机关、农村、产业之间流动。近3年来,共选派1600名机关干部驻村(社区)挂职锻炼,组织50余名村干部到规模以上企业、区级涉农部门跟班学习。

党员联管,构建城乡一体党员教育管理体系,针对党员在城乡、产业之间频繁流动和工作地、居住地双重角色的实际,通过管理互通、创业互助,区、乡(镇)两级先后建立起数十个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之家,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党员日常管理、教育培训的互动融合。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该区开展的“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尤其具有首创精神。全区13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与112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共同推进灾后新农村建设。活动以“帮扶过程全程协调、帮扶情况定期通报、帮扶绩效科学评估”的健全机制,不断丰富和拓展“产业带村、项目兴村、技术帮村、资金扶村”的活动内涵,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既让困扰农村恢复重建的资金瓶颈得到根本性解决,又分别在被帮扶村建立起生产资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劳动力供应基地,村企互动,相融共赢,从而实现了村级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民就业渠道明显拓宽,社会公益事业明显发展,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大预期。

新的时代,赋予新的责任担当,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对基层党建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基层党建与农村人才开发相融合,探索“远程教育+示范基地+实用人才”建设模式,建立了16个区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基地;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相融合,共同解决社区建设发展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基层党建与产业链整合,使党组织优势真正融入到产业优势中……旌阳区基层党建以创新的实践书写着破困解难的新篇章。

回首来时路,旌阳区经济社会发展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经历特大地震,旌阳在没有对口援建的条件下,自力更生恢复重建,3年时间,完成735个灾后重建项目,基础设施水平、城乡住房条件、社会事业发展向前推进了10年以上。

●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旌阳连续7年跻身四川省“十强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10785元增加到2011年(预计)的20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340元,增加到2011年(预计)的8217元。

●借势发力,顺“市”发力,旌阳区已成为中国重装基地核心配套区,形成了机械制造、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三大支柱产业,新型材料、商贸物流配套产业方兴未艾。

毋庸置疑,这份答卷的背后,是旌阳全区各级党组织战斗力的强力支撑!

新闻推荐

二重 文明建设促经营发展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命名表彰了第二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和2010年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社区),其中,二重被授予“2010年四川省文明单位”称号,这是二重自2008年获得“全国...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