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建设和谐社区 推动科学发展 ——东区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掠影

攀枝花日报 2009-10-22 09:38 大字

前 言

充分的就业、完善的社保、宜人的环境、良好的治安、祥和的人际……“和谐”二字正在东区每个社区显现,越来越多的东区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受益者。

多年来,东区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制定《关于加强东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到形成有关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和系列制度;从出台《东区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困难群众廉租房补贴实施意见》,到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从启动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到目前已在全区建立70个“96519”社区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点;从社区居委会“双二百”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到打造“社区艺术节”、“邻居节”、“体育节”、“电影周”等各类社区文化品牌……社区建设迈出了一个个坚实的脚步,不少成功的经验在省、市甚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社区建设已成为东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科学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东区把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除人员经费外,保证在每个社区每年工作经费2到3万元的基础上,还加大社区现代化办公设施配备、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社区环境改造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全市率先设立创建特色社区专项资金,对积极创建精品社区的社区进行补助,对建成的特色社区,按照一、二类标准给予10—20万元奖励。同时积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进一步理顺区机关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机制。2005年以来,社区建设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 通过政策推动、财政支持、奖励补助、单位共建、社区自筹等手段,累计投入社区建设资金达1.5亿元。

优化配套设施。鼓励街道社区兴建社区办公房,改善办公设施,社区办公房建好一个,政府补助3万元;社区党员电教设备配齐一个,政府补助2000元;兴建(共建)社区休闲小广场一个,政府奖励2万元……2005年以来,街道社区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办公房和服务用地面积全部超过了200平方米,最大的社区面积1400多平方米。

强化队伍建设。围绕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在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机制上做文章。结合社区干部换届选举和四川省“一居一村”大学生选聘,坚持严格条件、择优录用的原则,先后2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进一步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现在,全区社区干部420名,党员占总人数60.7%,大中专以上文化占总数的96.5%,平均年龄33岁。制定出台《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把社区干部培训列入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定期邀请省、市专家进行专题培训讲座,选派优秀社区干部到街道(镇)、机关锻炼,加强队伍建设。大幅度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将社区干部生活补贴从每月520元提高到每月972元,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待遇,消除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

创新机制

合力推动机制。区委、区政府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全区社会工作的总抓手,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组织部、民政局等32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和谐社区建设要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全区建立了社区建设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制度、区级领导定点联系街道、社区制度,区机关部门定点帮扶街道、社区制度,形成了“书记区长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民政部门牵头抓、职能部门分工抓”的和谐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全区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居民参与的评价机制、社区公平的引导机制、社区稳定的保障机制、高效运转的领导机制等六大机制,以及服务承诺机制、激励表彰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活动指导机制等一系列驱动机制。

政策保障机制。先后出台了《东区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指导标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实施方案》、《东区社区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开展东区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明确了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社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专门文件,如《东区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东区社区(村社)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关于开展老干部工作进社区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成为具体指导全区和谐社区建设的政策依据。

目标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了责任、考核、监督“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实行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刚性化”。层层落实责任制,制定工作分解方案,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并把社区建设工作成效列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各责任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工作计划,量化标准,细化责任,明确时限,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共创和谐

全区充分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有序的民主环境、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激发居民群众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让广大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中增进友情。积极营造社区家园的温馨感,增进邻里、楼院、小区之间的互动交往,让更多的居民关心小区,了解社区,提高参与热情。各社区均制定完善了以《社区组织机构工作职责》、《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自治制度,积极建立健全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社区听证会等社区自治模式,切实增强了社区民主自治合力。通过这些举措,调动了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的积极性,绘就了一幅“诗乐之声相闻,老少常相往来”的社区生活新画卷。

让服务对象在开展互助活动中得到关爱。突出抓好劳动就业、卫生医疗、社区治安、环境卫生、慈善救助等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廉租房补贴,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暖万家心、解万家难”和“党徽在楼栋闪光”等活动,让困难群众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爱。

让社区资源在充分整合中发挥效益。建立了社区共驻共建机制,驻区单位与所在社区普遍开展了“宣传文化工程”、“基础建设工程”、“党员先锋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治安防范工程”、“社区服务工程”等六大共建活动,实现了“社区文明共建、社区事务共办、社区发展共谋、社区资源共享”。辖区单位图书馆、健身室、活动室等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在全市率先开办了市民教育学校、居民学校、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丰富便捷的服务。

服务惠民

探索社区服务项目管理等新的运作机制,培育和发展以服务类为主的民间组织,打造了“96519”社区便民服务站、爱心互助超市等一批品牌服务项目,较好地实现了社区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渠道全畅通。目前,全区以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面向社区开设了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卫生保洁、水电安装、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等多种业务项目。基本形成了以街道(镇)服务大厅为龙头,以60个所属社区服务工作站为骨干,以920余个遍布社区的服务网点为基础,街、居、楼、组纵向到底,居委会、驻地单位横向到边,连锁互动的社区服务网络,使社区内所有涉及居民生活的各类信息都能得到快捷的反应、有效地反馈和及时地解决,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构筑起安全、方便、就近、舒适的生活服务圈。

(向丽华组稿/东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闻推荐

攀钢多项文化成果获四川省表彰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周军)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四川企业文化年会上,攀钢荣获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四川省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四川省企业文化优秀案例等多项大奖。据介绍,第四届四川企业文化年会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