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科技群英传 深耕计算机教育 创新文遗数字化保护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北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核心基础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教师团队
近年来,西北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核心基础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教师团队,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耿国华教授领衔下,面向国家地方重大建设需求,发挥西北大学软件工程B+和考古学A+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计算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工程中心”为基础,推进科技文化融合,践行立德树人和科研创新典范,成果丰硕。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发扬传统,心系国家。西北大学地处西部,遵循“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办学理念。团队秉承“公诚勤朴”校训,传承文明,融会新知,心有大我。海外研修经历17人,5人获海外博士学位。团队成员把对祖国的爱化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以德立命,以赤诚、奉献、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淡泊名利,至诚报国成为团队共同追求。
为党育人,立德在先。团队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所在支部获省级优秀党支部和学校“样板支部”。近年来,1人获省课程思政教学能手,3人获校师德先进个人。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以榜样促团队卓越。团队学习黄大年、侯伯宇等先进事迹,教授们以身作则战斗在本科教学一线,率先践行课程思政,耿国华教授讲述时代先锋侯伯宇乐于奉献、勇攀高峰的道德追求,陈莉教授“算法与人生”渗透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耿国华教授在CCFIT女性精英大会上阐释崇高师德与教育事业关系,陈莉教授受邀在省内外分享课程思政建设实践40余场。
开展教改研究成效显著。团队主持国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2项,教育部项目结题优秀;出版11部国家规划教材,3部获省优秀教材奖。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课程2门。团队主持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2项、省级5项,课程建设、教改成果进课堂,辐射上百所院校。
立足西部培养高层次信息人才。团队所在专业本科生就业率95%以上,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88.9%的博士和51.4%的硕士毕业后服务于西部,团队培养博士生中获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获CCF优博2人,省优博2人,省学会优博1人。学生创业产品获联想集团投资;借力校园创业,学生成立辰远科技公司。近五年学科竞赛获国奖200余项、省奖700余项。
●敢为人先 开拓创新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团队主持国家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国科金重点等项目73项。20多年来,从三维激光扫描仪研制到辅助文物修复与虚拟展示,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从数字化兵马俑到“非常秦腔”,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具有持续创新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继2009年文物虚拟修复获国家科技奖,2012年以来获省部级奖12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SCI等收录团队成员论文367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专利42项。
团队开创破损文物修复技术,引领文物修复技术革命,应用于秦兵马俑复原和考古数字化全过程;创立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构建的国人颅面数据库国际领先,服务于公安、考古和人类学领域;构建智媒融合全息展演平台,开启光影全息丝路文化展演先河;无源物联网突破性成果在陕明长城等土遗址示范应用;依托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地工程中心,与11家单位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创新产业链。
近五年,专利转化9项258万元,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推动10余所院校建设计算机系统能力试点单位,西部教育在线教学平台助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
●团结协作 持续发展
团队引领有方,平台支撑有力。团队打造了“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信号与系统课程”省级教学团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教育部创新团队、省创新团队和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获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虚拟仿真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数字化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获批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创新引智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
立足西部,深耕计算机教育沃土,育一流人才;创新引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出一流成果。团队的过往,成果累累;团队的今天,正当其时;团队的明天,充满希望。
(赵海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谷嫦瑜张鑫)2月28日,天启卫星“延安号”冠名仪式在延安市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王晓峰出席并讲话,北京国电...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