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的秘密(下)
青铜是什么?青铜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又有哪些魅力之处?通过上期《特展细读|青铜的秘密(上)》,相信您已经有了答案。那么青铜器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进入博物馆后又要怎样保存?本期特展细读,我们对上海博物馆青铜、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继续带您探寻青铜的秘密。
· 从考古现场到博物馆展厅
考古发掘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广袤土地之下埋藏着众多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大量青铜器也正是因为考古工作而重见天日,走进公众视野。那么考古现场出土的青铜器是什么样呢?它们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能呈现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供观众欣赏?来听听文博工作者以他们的亲身工作经历为您讲述吧。
问:一般在什么环境里会出土青铜器?
陈杰(上海博物馆副馆长、考古学者):
青铜器出土于多种环境,其中墓葬较为常见。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使用有一些身份象征,可以明辨等级、贵贱,如我们常说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等等。一般来说,贵族墓葬才可能有随葬青铜器,而且这个规制有严格限制的制度,不能轻易地僭越。夏饷铺16号墓青铜器出土时的场景
除此之外,窖藏里面也有发现青铜器。非常典型的窖藏出土青铜器,以最近发掘的三星堆祭祀坑为代表。但是关于三星堆窖藏坑的性质,还存在很多争议,有很大的讨论空间。窖藏埋藏青铜器的方式也有多种,有的是成批的青铜器被埋在一起,比如三星堆,兽面、神树都被埋在一起;也有一些少量的窖藏是以青铜器单体的形式埋葬,特别是以南方地区为多。有学者说它可能跟山川祭祀有关系,所以我们要考虑不同的埋藏环境,对解读青铜器的意义有比较重要的指示作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器出土时的场景
问:在考古过程中,发现青铜器之后要怎么办?
陈杰:青铜器在考古工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如果有青铜礼器出现在墓葬中,可能代表了墓主人身份地位比较高。
如果在一般的窖藏或者其他地方出土,我们要注意辨识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相关遗存。以发掘墓葬为例,发现青铜器之后,不仅仅要把这件文物提取出来,还要关注它在墓葬里的位置、组合关系等,因为这些信息可能表示青铜器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希望在考古工作中,能够通过观察把这些信息详实地记录下来。
另外,青铜器在埋藏时可能也有实用功能,器物中可能会残留早期储藏的液体或食物,在清理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不要破坏原有的痕迹。青铜壶及其中的酒/战国晚期
1974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厝墓出土
除此之外,青铜器出土的时候受到埋藏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受到侵蚀,对它的本体造成破坏,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文物保护人员的前期介入。考古工作中经常会说“文物的应急保护”,在提取文物的过程中尽量保证它的完整性,在进行修复后能够进行展示,让更多观众欣赏。
问:青铜器出土的时候,和我们在展厅里看到样子一样吗?
张珮琛(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青铜器制造时是金光闪闪的,因此也被称为“金”“吉金”,其颜色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黄铜不太一样,它更接近于现在的玫瑰金,黄中带有偏红的颜色。两千多年之中,青铜器受到埋藏环境等影响,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彩斑斓的颜色,其锈蚀颜色几乎涵盖了整个色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青铜的吉金本色,及其背后的蓝、绿锈色
噩侯尊/西周早期
2007年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青铜器表面的锈蚀可以说是一种化学病害。同时,青铜器还有可能受到物理损坏。如果器物在埋藏之后不久即受到地震、墓室坍塌、地层移动、雷击、火烧等影响,由于青铜器本身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和韧性,它在未矿化之前可能就会被压扁,当器物被挤压到物理状态无法承受时,就出现破裂。如果青铜器在埋藏环境中经过两千年多年后,它表面的氧化层越来越厚,真正的金属相质越来越少,就会逐渐失去延展性和韧性。此时,一旦发生物理挤压,器物就会直接出现破碎。由此,根据一个器物的变形和破碎的程度,也可以判断它受挤压或墓室坍塌的大概时间。陕西宝鸡石鼓山3号墓的铜禁及酒器组合出土时受到破损
这些病害对于文物修复师来说非常难处理。上海博物馆展厅中的青铜器,看上去表面纹饰和铭文都非常清晰,但其实有一些是经过了修复的。在修复时,我们坚持最少干预性的原则,在尽量保存文物原有信息的情况下,消除它的病害,使整个器物能既保存原始信息,又呈现出比较好的状态,让观众获取最佳视觉体验与最完整的文物信息。
问:在陈列展出青铜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
崔佳(上海博物馆保管部,青铜库房保管员):
陈列环境非常重要,对青铜器而言最重要的是存放温湿度。湿度一定要控制在50%以下,湿度波动不超过5%。同时,展陈中需要确保文物的安全性。例如有些青铜器底座不够稳固,这就需要陈列设计部的老师设计专门的支架。
在陈列青铜器时,为避免手中的油脂、汗液对青铜器产生影响,操作人员需要佩戴手套。在移动过程中,尽量使用文物车,而不要徒手腾空搬运文物。青铜文物一般会使用捂有软囊的囊匣装存,使用文物车进行移动,这样能够避免移动时产生震动,造成青铜器的物理损坏。保证文物运送安全的文物车
· 从实验室到文物库房
青铜器历经数千年沧桑岁月,往往失去了“吉金”本色,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如何修复青铜器,使其再现往日神韵,如何保护青铜器,使其延年益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接下来就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走进博物馆中的实验室和文物库房,听专家为您讲述青铜器背后的故事吧。
问:青铜器要如何修复?有哪些原则?
张珮琛:青铜器之所以要修复,是因为它有了物理或化学病害,正如前面所说,可能是出现了腐蚀,或是物理性的裂缝、破碎、残缺、变形。
如果是表面腐蚀,就需要控制腐蚀,并且对腐蚀物进行取舍;如果出现裂隙就要想办法控制,不使其继续扩大;如果破碎了要进行粘连,变形了要尽量使用物理方法进行整形或矫形,帮助其恢复原来的形状。针对不同的病害要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以及采取相应的修复方法。
每件青铜器的修复方法都不一样,这其实与医生看病人一样,要“对症下药”,每个病人的病状不一样,而且每个病人的体质也不太一样。例如有的青铜器胎体本身就很结实,它“骨折”的话就可以用力量相对比较大或者是物理的方法,如果器物本身已经氧化很脆弱,这时要修复它的时候就要尽量减少物理方法的介入。青铜修复师运用科技手段对器物进行修复
问:青铜器在我国的收藏历史是比较久的,那古人会如何修复青铜器呢?
“熟坑”是古玩行里对传世青铜器的一种通俗。传世青铜器由于经常赏玩,青铜器表面凸起的部位被手磨砂呈现光亮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因把玩而出现包浆的感觉。熟坑是一种工艺现象,也是中国早期保护青铜器的一种方法。青铜器从汉代就陆续出土,清代受乾嘉文化的影响,又大量出土并流入宫廷。当时出土的器物同样也存在着锈层等各种青铜病害。虽然清代处理青铜器不如现在科学,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他们认为青铜器的病害与空气、水分有关,因此在无法去除氯化物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种比较保守的方法——隔离。
他们采用蜡等软性封护剂,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具体而言,是将整个器物放在热蜡里浸煮的方式,使蜡渗透到青铜器和氧化物的缝隙中。凝固成型后再进行抛光,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蜡膜。尽管这种方法无法根除青铜器的病害,但是能够很好地发挥稳定作用。但久而久之,这些蜡会老化,颜色加深,于是传世青铜器呈现一种黝黑的光泽。这种方式采用天然材料,使用物理的方法,且可逆性非常强,因此作为早期文物保护的一种方法,我们今天看来还是比较合理的。经清宫修复过的“熟坑”青铜器
师虎簋/西周中期
上海博物馆藏
问:在青铜器不展出的时候,博物馆是怎样收藏它们的呢?
崔佳:上海博物馆的库区是恒温恒湿的,根据不同文物的门类进行不同的温湿度控制。正如前面提到的,青铜器的保存湿度一定要控制在50%以下,上下波动不超过5%。
目前,我们是通过文物橱架来存放青铜器的。与普通橱架相比,文物橱架要求更高。首先,文物橱架要稳固,隔板、底盘等的稳固性都有一定标准。其次,文物橱架一般分为木质和金属质两种。目前,上海博物馆藏品库房内存放青铜器使用的是木质橱柜,因为木质橱柜相对金属橱柜质地柔软,而且具有一定的调湿功能,利于保存微环境的温湿度控制。但另一方面木质橱柜可能会释放一些有害气体如甲醛,易对青铜器产生危害。因此,也可以说是有利有弊。上海博物馆文物库房内的文物橱柜
储藏青铜文物的方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用囊匣装放。现在大多使用的是无酸纸制成的外盒,内用软囊包裹。将文物放在囊匣中,外面贴标签,说明文物品名编号。摆放时,叠放数量不建议太多,两到三层较为合适。还有一种是裸置摆放,主要是放置一些器型大,重量重、不宜装箱入盒的青铜器。摆放时也需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前后摆放,上下叠放,不让文物和文物之间产生触碰,以减少人为操作产生的损害。此外,摆放时,有盖、有底座的,或带有附件的文物,要取下分开摆放,避免提用时滑落造成器物损坏。传统囊匣无酸纸囊匣
库房内存放的青铜器,还应进行上架排列。并不是先入藏的青铜器放在前面,后入藏的放在后面。现在上海博物馆库房内青铜器的排架主要是按照器型来划分。例如,将所有的鼎放在一起,然后再按照时代先后来顺序排列。这样在管理和提用时,可以根据器型和历史年代脉络迅速找到文物,实用便捷。同时,可以同一器型横向对比进行研究,清晰系统。排列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博物馆的排架方式根据自身藏品的特点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青铜器养护最重要的还是控制好保存环境的温湿度。除此之外,还需注意防尘。灰尘上带有各种杂质、化学元素,和青铜器接触后,容易产生氧化、造成锈蚀。更严重的可能产生粉状锈,会对青铜器造成致命危害。为了防尘,需要平时做好库房内的清洁。如果文物上面沾染了灰尘,可以使用软毛刷等除去,或者使用专业吸尘器吸除灰尘,切不要用湿布和硬物擦拭。青铜文物应尽量入盒入橱存放,会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上海与青铜器的故事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上海博物馆也是青铜器收藏的重地之一,那么上海地区本身是否也有青铜器出土,又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问:上海地区出土过青铜器吗?
陈杰:青铜时代最主要是在夏、商、周时期,此时上海地区的主要文化是从马桥文化到吴越文化时期。
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的马桥文化,发现过一些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包括铜斧、铜刀之类的文物。松江广富林遗址曾出土一件矛,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它的成分进行测试,发现这件矛的主要成分是红铜。红铜的质地相对比较软,不如青铜这样坚硬、适用于实战,进而我们提出一种看法,这种红铜类的兵器很有可能是作为礼仪性的用具使用。另外,还发现了一些农业生产工具,比如我们收割用的镰刀等器,反映了当时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也发现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青铜器。七十年代,在上海松江凤凰山脚下,曾经发现过一件青铜尊,是比较典型的具有江南风格的青铜尊,现在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展厅中。在2011年、2012年松江广富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各发现一件青铜尊。这些青铜尊的造型基本相似,时代也比较统一,风格也都具有南方青铜尊的典型特点。镶嵌棘刺纹尊/春秋晚期
1962年上海松江凤凰山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下一期,我们将为您带来“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特展细读之“精致的细节”,为您带来展览背后的文物细节与设计巧思,期待与您下周相见。
更多资源:戴碧莹 穆祉潼丨文字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
原标题:《特展细读丨青铜的秘密(下)》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罗军到城区考研考点 检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疫情防控工作
本报讯(记者王婕)12月24日,市委常委、副市长罗军带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到城区考研考点,检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