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劳动思政课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来自杨陵区第四初级中学的30名三秦学生记者,走进陕西青尔生态产业园,采访夏收时节的劳动过程,并拿起镰刀亲自体验收麦。劳动教育第一课“‘三秦学生记者’开镰节”活动,今日在西安市鄠邑区石井镇栗峪口村百亩金色麦田举行。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三秦学生记者体验割麦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正是北方收麦子的时节。来自杨陵区第四初级中学的30名三秦学生记者,走进陕西青尔生态产业园,采访夏收时节的劳动过程,并拿起镰刀亲自体验收麦。
接过镰刀学生记者体验收麦
6月5日恰逢杨凌第五届小麦文化节开幕,接过镰刀,在农民的指导下,三秦学生记者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手要抓住麦秆的上半截,一次多抓点,不能一颗一颗地割,两条腿要往后站,麦子要抓紧,把镰刀斜着拿,对准麦秆用劲往后拉,小心别割到自己。”农民手把手地教着,学生记者们认真地学着。
“你那边割快一点,你看农民伯伯都收了这么多了,咱们来比赛,看谁收的麦子多。”学生记者一边挥舞着镰刀,一边对身边的伙伴说。正值中午时分,在没有任何遮挡的麦田中,火辣的太阳晒得人全身充满灼烧感,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记者收起麦子来,动作依旧麻利。脸上虽然淌着汗珠,但是笑容依旧灿烂,看得出来,大家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开始学生记者们的动作还有些生疏,慢慢地,动作开始熟练起来。看着农民的演示,大家将收割好的麦子捆绑起来,整齐地堆放在田垄之上,就好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记者说:“这些都是我们收的麦子,我们吃的馒头、面条都是这样来的,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以后会记住粮食的来之不易。”
劳动换来的西瓜吃着格外的甜
金色的麦田中,学生记者与农民共同劳动,一片繁忙和谐的景象。短短半个小时,收割好的麦子就装满了三辆架子车,大家通力合作,有的推有的拉,将满车的麦子运送到空地铺开晾晒。
“收割好的麦子经过晾晒,麦壳就变脆了,我们要想办法把麦仁取出来,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叫做‘打场’,分几个环节进行,有碾场、翻场、起场、扬场……”听着农民的讲解,学生记者们认真地记录着,并迫不及待地想亲手体验一把。
经过拖拉机反复碾轧后,学生记者们拿着铁叉,将麦秆分离出去,再用铁锨将麦粒高高扬起,借助风力吹掉麦壳和尘土,分离出干净的麦仁。学生记者们兴致勃勃地干着,高高扬起的麦粒掉落在大家身上,一场金色的“大雨”中充满欢声笑语。
经过打场,麦仁脱壳而出,学生记者和农民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参与劳动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粮票”,用其换来西瓜,大家共同分享,吃着自己的劳动所得,是最幸福的事。
田间的思政课让学生受益匪浅
“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杨陵区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李梦凡说。学生记者们表示,参与此次活动,学习到了校园中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辛苦,虽然割麦子很累,但是日后有类似的活动,他们还会积极参与。
八年级五班的魏婷婷称,这次收麦子虽然辛苦,但是她很快乐。“太阳火辣辣的,麦芒很扎手,很累但是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魏婷婷说。该校副校长王栋梁表示,此次活动学生们参与性极高,初期报名人数达到200多人,家长们也很支持,有的还为活动资助饮用水、帽子、创可贴等物资。
杨陵区教育局副局长宋立群表示,此次活动,让学生们以记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提高其沟通、写作、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让他们体验劳动,从而热爱劳动,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是一种很好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本报记者白圩珑
新闻推荐
民警将罪犯送给孩子的礼物递到快递员手中。本报讯(通讯员王胜)近期,陕西省曲江监狱先后推出了亲情电话解思念、家人视频传亲...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