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珍藏文物(二十九) 圆形金带饰及蟠虺纹
李筱常露洋孟继新
鲁国故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圆形金带饰,有大小两种。大的九件,金胎包金衣,背面呈浅盘状,正面微鼓,饰模压蟠虺纹,中心为璇玑云纹,周边及蟠虺躯体饰细小联珠,边缘两侧各有双穿。直径6.7厘米。小的四件,器形如上,较小,饰模压漩涡纹,直径4.5厘米。
圆形金带饰,以蟠虺纹为主。蟠,是一种盘曲而伏的龙蛇形动物。
先秦时,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于龙类。龙在商周人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种多样的。古籍中对龙的记载也不相同。侯家庄西北岗殷陵出土的中柱盂,能转动的中柱上有四条龙,分为两种角形:一是长颈鹿角形的龙,一是尖状的有螺旋转纹的龙。令方彝器颈上有鳞节,非常生动,但却是一个虎头。以上是商和西周早期的龙纹图形。
龙纹图案可分许多种,有卷体形、交体形、双体形等等。卷体形的龙纹,是龙的体躯蜷曲的形象。卷体龙在前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蟠龙,头居中,体躯作圜形盘转成圆形,这种龙纹大多施于盘的中心,这是单个卷龙纹,也称蟠龙纹,盛行于商末周初。另一种龙的形象上部作直立形,下半部卷曲似蟠坐状的卷体龙纹。
交体龙纹,是龙体部交缠的形象,这个名词见于《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旂。”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又《释名·释兵》:“交龙为旂,旂,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也。”据此,交龙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上者下覆,两体交缠,称为交龙。其实,交龙纹也并非只有两龙相交,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群龙交缠。例如鲁国故城出土的圆形金带饰上的图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交体龙纹体躯比较粗壮的,旧称蟠螭纹,体形缩小的,旧称蟠蛇纹,或蟠虺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春秋战国之际多数小器上的纹饰都缩小而微型化。缩小的龙纹,便被人们称之为“虺”。
鲁国故城出土的圆形金带饰,有四件较小的,上面饰了一种漩涡纹的图案。
漩涡纹,也称火纹或囧纹。形状近似甲骨文的“囧”字。《广雅·释诂》:“囧,明也。”“大明”就是太阳,而古人认为太阳就是火,又认为火形是圆的,因此人们把漩涡纹解释为火纹。
这一纹饰出现很早。湖北境内屈家岭文化中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陶仿轮上就有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的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商代早期的火纹已很普遍,而且有明确的火焰。西周早期火纹的装饰以鼎、簋的腹部为多,可能是食物的烹煮与火有关。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单个火纹的装饰极为华丽,有的火焰作双钩。
在鲁国故城出土的众多器物中,金质器物并不多见。金带饰是为数不多的几件金器,所以显得异常珍贵。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开始使用黄金了。在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遗址的墓葬中,均有为数不多的小件金饰品出土。在安阳殷墟,就发现过眼部贴金的虎形饰及金片、金叶、金箔等饰件,金箔的厚度只有百分之一毫米,证明当时人们已能掌握和利用黄金最富延展性这一特点。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代中期墓葬中出土金臂钏两件、金耳环一件;山西石楼商代遗址中也出土过金耳环。北京平谷一座商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金笄,重108.7克,含金量为百分之八十五,经过鉴定证明的确为铸造物。我们知道黄金的熔点为1064.43度,熔铸金器确乎很不容易。
平谷金笄的发现,证明我国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掌握了浇铸黄金的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金器制作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陕西、河南、河北、湖北、内蒙古等地都有出土,分布面很广。有在铜胎上包镶金片,以锤碟方法压成器做成饰件;有在金器上镶嵌绿松石和料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是一件黄金器皿,采用了钮、盖、身、足分铸,再合范浇铸或焊接成器的方法,金器制作十分精致。
两汉时期,金的产量已相当可观,皇帝赏赐大臣的黄金动辄以千斤、万斤计。金器制作工艺,特别是金细工已趋成熟。江苏盱眙南窑庄西汉窖藏曾发现金版、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各种金币三十六块。江苏邗江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有“广陵玉玺”金印和十余件制作非常精细的小金饰件。从这些出土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诸如锤碟、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细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是一个生产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各种器具制作技术先进,工艺水平高超,而且这里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鲁班,复姓公输,故被称为公输子,名般。后代人因为他是鲁国人,“般”与“班”同音,便称他为鲁班。鲁班出生于工匠家庭。《礼记·檀弓下》记:“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殓,班请以机封。”注:“公输若,匠师。方小,言年尚幼。般,若之族。”可知公输氏乃是世代服务于鲁国统治者的工匠家族。鲁班一生的创造发明很多,是孟子所称赞的“巧人”的代表。《鲁班经》说他发明了曲尺。《述异记》里说“鲁班以石为禹九州图”,这应当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见于记载的石刻地图。鲁班还善于制造精巧的器具,《墨子·鲁问》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鲁班之前,人们为了看守门户,便用金属仿造鱼的样子做成锁挂在门上,表示由其看守房门,但实际上起不到守护作用。鲁班在锁里装上机关,锁上后只有专门的钥匙才能打开。
有关鲁班的传说很多。
据说有一年,鲁班承担了一座宫殿的建筑任务,需用大量木材。由于采伐方法是刀砍斧劈,工效很低,尽管鲁班的弟子和一些工匠们日夜紧赶也难以保证工程进度。鲁班很是焦急,于是上山亲自去察看,不料攀山时竟被一棵小草将手划破。鲁班非常惊奇,一棵小草怎么会如此锋利?他摘下这株草仔细观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鲁班由此受到启发,回去在铁匠的帮助配合下,制成了伐木的大锯,大大提高了工效,保证了宫殿按期完工。
鲁班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应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前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鲁国在工艺制造方面,应当是非常活跃、非常先进的。各种门类的能工巧匠,竞相比技,一些制作精湛、造型奇特的稀世之品才能不断出现。今天我们见到的鲁城圆形金带饰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吗?
新闻推荐
□记者张宝勤“推动城市社区商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各级地方政府商务职能部门应完善政策体系,创新管理...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