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看庆阳系列报道之六 宁县 苹果产业领跑农业“革命”
本报记者吴正楠刘华东
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答案只有一个,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真正实现促农增收。
今年上半年,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功入选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宁县依托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的产业发展优势,把苹果作为首位扶贫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三高五化”为主要特点的“海升苹果”,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创建了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苹果产业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
金秋时节,宁县田间地头红彤彤一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宁县苹果今年又迎来了大丰收。
记者在宁县焦村镇看到,由陕西海升集团精心打造的苹果生产基地里,随处可见村民采摘苹果的忙碌身影。“在海升集团的果园里打工,一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宁县焦村镇街上村三组村民伏金牛说。
作为贫困户的伏金牛,自从2014年,宁县引进全球最大的果汁企业——陕西海升集团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后,家里的生产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升集团的到来,让伏金牛家里的7亩土地流转种了苹果树,自己也常年在海升集团的苹果生产基地打工,还入股5万元每年都有分红收入。
今年4月25日,伏金牛拿到了8400元的分红收入。在家门口就有打工、分红和土地流转的收入,让伏金牛距离致富奔小康是越来越近,从以前的粮农成为产业工人。
“去年,全镇分红最多的贫困户仅分红收入就有9400元。”宁县焦村镇镇长石亚玲说。在宁县,和伏金牛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苹果产业改变贫困生活。
宁县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也是全国绿色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区,群众也有栽植苹果的传统,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2014年以来,在陕西海升集团的带动下,宁县发展“海升苹果”果园7万亩,苹果种植面积达45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自根砧矮化密植苹果基地。今年,宁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重点支持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在,苹果已经成为宁县首位增收致富产业。2018年,宁县苹果产量30万吨,实现产值16.5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196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全新的生产模式
在宁县,陕西海升集团对苹果产业的发展带动是方方面面的。
2014年以前,由于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不高,苹果经济效益低下、抵抗风险能力弱、带动增收效应不明显,宁县群众对发展苹果产业有思想抵触。“以前农户不愿意种苹果,费时费工效益不好。”石亚玲说。可以说是反反复复,县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不理想。
为把这一优势产业发展起来,宁县县委县政府转变思路,按照以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农业的理念,把苹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来抓,对内设立果业局,加强力量,对外引进了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海升集团,大力发展“海升模式”苹果基地。
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以“三高五化”为主要特点的“海升苹果”展现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宁县“海升苹果”基地建设的“三高”中的第一高就是高定位,在基地建设前,宁县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谋划;在建设中,集成了世界最先进的品种、技术和管理模式,而且聘请了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的世界一流专家现场指导基地建设;产品的销路,瞄准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大型高端市场。二高是高科技,实现了由过去乔化、矮化密植的有性繁殖向现在的自根砧无性繁殖的转变。三高是高效益,就是一年成花、第二年结果、三年丰产、五年盛产;每亩达到5-8吨,比传统的苹果栽植方式,亩均增产2吨左右,早挂果3-5年;而且可以省水60%、省肥70%、省劳力80%。(转3版)
新闻推荐
近日,陕西省青年学者王路的文学传记《一代大儒王阳明》由西安出版社出版。陕西省国学研究会主席、陕西孔子学会理事长刘家...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