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陕州地坑院:古民居的凤凰涅槃

西安日报 2019-09-03 04:30 大字

图为从地面向下俯瞰的一个地坑院。(记者 李秋玲 摄)地坑院村落(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李秋玲

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共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党报文旅宣传报道工作研讨会”近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办。100余名嘉宾围绕“媒体与文旅产业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合发展”展开了研讨。会后嘉宾分赴虢国博物馆等地采访,其中陕州区对于传统古民居——地坑院的开发利用引起了嘉宾们的极大关注。

地平线下的村庄

地坑院,也称作地坑窑、天井窑院,属于窑洞的一种,与其他窑洞不同的地方在于地坑院是从平地向地下挖院,再从院向四周开挖窑洞。所以地坑院形成的整个村落形态是位于地平线以下的,进入村庄中,只能看到一棵棵大树,看不到地面建筑,听得见话语声却看不到人的身影,“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车从房顶过,闻声不见人”,即是对地坑院形象的描述。

地坑院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区、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目前存在的大量地坑院分布在河南省西部、陕西省中西部、山西省平陆县、甘肃省陇东一带。地坑院最早是由德国的鲁道夫斯基在20世纪初所著《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的介绍而闻名中外,它被认为是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

保护+开发

地坑院获得新生

为保护地坑院这一古民居形式,近年来,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区政府遵循“保护先行、协调开发、注重品牌、永续利用”的地坑院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坚持大手笔策划,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开发,投资5.8亿元建设了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

民俗文化园位于张汴乡北营村。景区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础上,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百姓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同时保留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

2016年5月景区建成后,昔日贫瘠的张汴塬一跃成为旅游胜地。北营村曾是该乡最贫困的村子,景区建成后有230多名村民在景区从事保洁、保安等工作,很多群众在家门口摆摊售卖土特产,村民经济收入得以大幅度提升。

地坑院景区的崛起,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和就业。据初步测算,陕州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100户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其中,陕州地坑院开业以来,有效带动周边的曲村等十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农家乐、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

“人类穴居方式的活化石”得以存留,而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依靠地坑院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对于地坑院的保护和开发,三门峡市可谓下了一招“妙棋”。

新闻推荐

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邀你 “益”起过中秋 守护微心愿

又是一年月满团圆时,三秦都市报、三秦网、公益记者公众号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启动2019届“益”起过中秋关爱留守儿童大...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