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家庭教育:走出“唯成绩论”的误区
3月21日,陕西校园学生心理关怀教育暖心公益行活动走进西安市未央区马旗寨小学,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很多家长将家庭教育简单理解为督促孩子好好学习。
本报记者张英文/图
阅读提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藏着孩子的未来。但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父母忽视了对孩子身心健康、运动能力、生活能力的关注,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的智力发育及学业成绩上。对于更多重视家庭教育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父母来说,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上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与孩子心理沟通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迫切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5月27日,在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省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为爱护航——陕西省青少年家庭教育”论坛上,《陕西省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发布。与会人员关于家庭教育的交流探讨与思想碰撞,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亲子矛盾需要纾解
为进一步了解陕西省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情况,2019年4月,团省委课题组对全省1000组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参与本次调查的家庭中,青少年的母亲占比67.9%,青少年的父亲占比17.3%,青少年的其他长辈占比14.8%。数据显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母亲这一角色,母亲已成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主力军。
通过对幼儿园孩子家庭教育的调查发现,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普遍对孩子在生活自理以及意志品质方面表示担忧。虽然3岁至6岁的孩子还未到学龄阶段,但不少家长已经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问题已经不再是困扰家长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困扰从幼儿园阶段延伸到小学阶段。尽管孩子年龄有所增长,但生活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减少,反而从47%上升到70%。被孩子学习问题困扰的家长数量呈上升趋势,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让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时,存在缺少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没有自信、写作业不认真、自控力差等问题的孩子约占50%,这些问题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且相互影响。
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学习问题愈加凸显,相比小学阶段,因为学习而引发的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增长21.7%。亲子间沟通障碍增加,孩子与家长的沟通频率降低,接近50%的孩子极少与父母沟通。超过45%的孩子在这一阶段认为父母只是扮演保姆的角色,32%左右的孩子在与父母相处时感到不适,从而增加了亲子间的矛盾与障碍。这一阶段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相关的学习需求陡然增大,超过87%的家长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
总体来讲,陕西省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绝大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生活习惯差,70%的孩子没有养成家务劳动、自我照顾的生活习惯;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孩子学习不认真的主要原因;半数以上孩子有沉迷电子产品的倾向,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成为家长新的焦虑;家庭生活中,孩子与父母面临沟通上的困扰,无法与父母合理沟通导致孩子社交能力差、经常与长辈唱反调;绝大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法及理念上需要得到帮助与支持,但多数因没有时间或无从获取信息而选择了放弃。
家长焦虑愈演愈烈
“我们小区一期的学区被划在了新房村小学,很多业主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6月12日,家住西安市西岸国际花园小区的高鑫辉告诉记者,小区业主最开始的期望是孩子能上浐灞三小,最终没能如愿。“家里人最近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都快吵翻天了,孩子也情绪低落不爱说话了。”高鑫辉说。
记者采访发现,学区划分、幼升小、小升初等引发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当家长对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焦虑。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份由民进中央提交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提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相关数据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比较焦虑”或“非常焦虑”。有专家指出,教育焦虑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焦虑,是社会转型期无法回避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竞争所形成的压力无可避免地流向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传导给了家长和孩子。家长的各种教育焦虑,一方面是源自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充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与公众因优质教育资源竞争而产生的社会情绪相关。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可能学得不如别人多,所以就疯狂地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西安市民张丽的儿子刚参加完高考,回顾自己的家庭教育历程,她感慨不已。“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我就每天督促他多学东西,有段时间同时给他报了6个课外辅导班,现在回想起来完全没那个必要。”张丽说,许多家长不能正确理解爱的真谛,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焦虑、功利心当作爱心传输给孩子。她希望家长们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回到平常心,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家长应重视孩子心理健康
“当家长们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时,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5月27日,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组组长王淑兰在“为爱护航——陕西省青少年家庭教育”论坛上作“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专题报告时表示,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青少年普遍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匹配,易陷入心理上的幼稚与扭曲的成人感的矛盾之中。
王淑兰说,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不能正确应对压力。来自考试、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仅严重冲击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让他们失去了童年、青春应有的快乐。整个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全面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并积极进行预防和消除青少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教育。
王淑兰表示,孩子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作为家长应和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乐意敞开心扉与家长交流沟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摘掉各种有色眼镜,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孩子,防止将自己的个性、性别、年龄特点作参照标尺强加于孩子。家长要善于采用心理学方法教育帮助孩子认识、超越和改变自己,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心理困境。
家庭教育立法呼之欲出
“我们的教育在进步,但很多家长因为各种因素并没有跟上教育进步的步伐,导致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或者简单地将家庭教育理解为督促孩子学习。”省儿童心理学会会长周苏鹏6月11日告诉记者,当前,陕西省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上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让广大家长们能接受到专业、普惠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目前,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已逐步将家庭教育纳入日常管理,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以及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家长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有效途径。由团省委策划实施的“青春灯塔”项目,已经连续3年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暴力预防等主题,邀请法律、心理、教育等领域专家及实务工作者参与,走进147所学校开展公益巡讲161场次,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2016年,全国妇联就联合多个国家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城市通过家庭教育立法来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作出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中小学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当开展2次以上家庭教育活动,幼儿园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当开展3次以上家庭教育活动,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一为全市家庭教育日等规定。该条例还提出,相关部门需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标准,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等情况,分别确定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指导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
“作为家长,我渴望政府机构、社会各界能够向我们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无疑会造福每个家庭。”西安市民段永刚说。
新闻推荐
“中国馆之父”何镜堂院士:用建筑记录激荡向前的中国 八十有一亦澎湃
“中国馆之父”何镜堂院士:何镜堂在自己的工作室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