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今日陕西> 正文

“中国馆之父”何镜堂院士:用建筑记录激荡向前的中国 八十有一亦澎湃

华西都市报 2019-06-18 06:07 大字

“中国馆之父”何镜堂院士: 何镜堂在自己的工作室外。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何镜堂于在建时的中国馆。

1963年何镜堂在承德调研。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摄影 杨涛

我的建筑

“假如一个馆设计出来放到美国也行,放到巴黎也行,或者放到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行,显然不是中国馆追求的。我们要的就是,一看,中国的。”

我的国

“前两个作品反映了我们国家的两个年代,一个是民族灾难的年代,一个是民族复兴的年代。”于何镜堂而言,这两个作品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串联起了他八十有一的人生。

岭南初夏,广州城。

华南理工大学东区住宅群里的一处轩敞小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远远地笑着向我挥手,谦和、儒雅,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全然看不出81岁的年纪。

何老工作室外看不起眼,内里却别有洞天。几竿翠竹、两树琵琶,盈盈方塘里锦鲤自在优游,玻璃屋里可闻屋外鸟鸣。历时十年,他将这座20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改造为工作室,通透、圆融的建筑理念全在其中。

也是在这里,何镜堂与团队创作出一个个震撼世人的建筑作品: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钱学森图书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这些建筑成就了何镜堂的人生,也紧密地记录着激荡向前的中国。

人生三抉

三度逆势而为

炼成中国时代建筑代言人

“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它的文化,一个有影响力的建筑不仅能完成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精神和生命力,它是有灵魂的。”集工程师与艺术家于一体,将理性与感性完美融合,这是何镜堂走进建筑殿堂的原因,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何老光耀的建筑人生背后,有三次被他视为不可或缺的重大抉择,皆可谓生涯“拐点”,也使之成就为中国时代建筑代言人。

缘,一语点破

建筑师是半个工程师半个艺术家 那你学建筑吧

一个人同一个职业邂逅,并结下终生不解之缘,看似偶然,却暗藏睿智。在其后的岁月里,何镜堂多次在人生重要关头展现出抉择的智慧,最终成就了事业上的辉煌。

1938年4月2日,何镜堂出生于广东东莞。父母做点小生意,家庭不富裕,氛围却很好。诚实、关爱,这些从小习得的做人之道,对他之后的建筑生涯亦影响至深。

地处珠江三角洲,东莞河涌密布、荔林处处。充满生机的亚热带风光,启蒙了何镜堂最初对美的感知;闲暇时跟随哥哥在东江之畔写生,则让他对岭南水乡的韵致体悟更深。

恬淡的小镇生活持续到高中毕业。

“我喜欢数理化,也喜欢画画,大学到底读什么好呢?”老师一语点破:“建筑师是半个工程师、半个艺术家,那你学建筑吧。”就这样,何镜堂考取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

“我读书还是蛮勤奋的。”轻描淡写一句概括自己的大学生活。然而,他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时的一段插曲,早已成为华工的“励志传说”。

1964年,何镜堂去北京为毕业论文准备资料,他找到一本很切题的英文书,可是手边没有复印设备。他当即决定,把书抄下来。

当时他住在教育部位于西单二龙路的小招待所里,一瓶墨水,一杆钢笔,一叠裁好的透明纸;坐在板凳上,以床为桌。他不分昼夜将这本60页、图文并茂的书抄录下来。密密麻麻的英文小字,徒手勾画的图标,工整如印花体。

你很难评判何镜堂的成功是源于天赋,还是倚靠勤奋。或许就如他自己所说,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

志,心有不甘

毕业后想大干一场,却无法从事建筑创作

?闲时,他躺在田边地头树荫下,仰望丽日蓝天,感慨世界白云苍狗般地变化,内心一片茫然:“这辈子难道就这样过下去?我的建筑师理想难道只能是梦想?”这是他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

27岁那年,何镜堂硕士毕业。正当他满怀踌躇,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困难不期而至。此后18年,他无缘触碰挚爱的建筑事业。

毕业后,他先被分到湖北省建筑设计院。虽说是建筑单位,却没人搞建筑。不久单位也被取消,他又来到湖北、陕西、四川交界处当起了农民。那是他生命中最苦闷的一年。

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日子才会结束。十年?二十年?还是一辈子?在这种彷徨之中,他聊以消遣的就是画速写,寥寥几笔,也能连缀起他和梦想的距离。

也许是上天眷顾勤勉之人。一年后,他被分到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与同在北京工作的夫人团聚。然而,轻工业部主要是设计厂房,工艺及结构设计才是主要专业,很难进行建筑创作。处处掣肘的环境,何镜堂也兢兢业业干了十载,人生也来到不惑之年。“我要在这个单位熬到60岁退休吗?我的一生要这样继续下去吗?”何镜堂心有不甘,他希望找个地方发挥专长。

彼时,他每年都要回广州探望母亲。那里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他感受变革与发展的气息;同期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刚刚成立,急缺人才,希望他能归队。

“建筑这个专业和其他有些不同,它必须实践,也必须研究。所以我要找一个单位,又可以研究建筑,又可以搞创作。”目标清晰,选择也就变得容易。

1983年5月4日,何镜堂举家从北京搬到广州。这被他称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抉择。

情,身许家国

用了16年,我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了

我的人生是有点戏剧性的,我是45岁起步的建筑师。45岁之前,我没有一篇文章,没有一个像样的作品,没有一个奖;45岁之后,我用16年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了。

回到广州的第三天,机会来了。

“深圳科学馆在招标,不知道你能不能参加?”听说消息时,何镜堂正在买搬家的东西。他放下手上的活,立刻返回投入设计。行李还没运到,房子也没落实,招待所里,他和妻子连轴工作二十天,最后一夜甚至通宵,终于完成模型。

第二天一早,何镜堂坐车赶往深圳。“那时的深圳速度真的很快,下午评标,黄昏时我们就被告知中标了。”45岁时,他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建筑作品,也翻开了人生新篇。

从第一个作品开始,何镜堂就形成了“三到位”的奋斗方法——每个工程都要做成精品,每个工程都要得奖,每个工程做完后都要总结提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作品的质量有保证,创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何镜堂的人生走向顺遂。

1992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1994年,被评为中国设计大师;1997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底,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一无所有到荣誉傍身,何镜堂用16年抢回了失去的时间。

这期间,他曾有机会移民美国,却选择留下,“我所有的机会都是国家给的,我的事业就在中国。”后来有一次到波士顿演讲,看到唐人街牌坊下喝茶、聊天、下围棋的大爷们,他陷入沉思,“如果我当年选择移民,现在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吧。”

留在祖国为热爱的建筑事业奋斗,被他视为人生第二个重要抉择。

境,荣耀归零

过去就让它过去

当了院士也能从零开始

一个人是做不出建筑的,所有成果都是大家的。我感恩社会给我机遇,感恩我的学生帮助我。我有一批非常好的学生,我教他们建筑,他们使我变得年轻。

1999年,61岁的何镜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大多数人以为他将退居幕后时,他却做出人生中第三个重要抉择——从零开始,重新奋斗。

当时正值全国大学大发展,他带领团队投入校园设计竞赛。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开始,全国200多所大学设计都出自何镜堂团队之手,他因此被称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与此同时,何镜堂参与了许多文化建筑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钱学森图书馆、南海会馆、青岛G20峰会主会场……这些作品都诞生于他当选院士之后。

年逾花甲,创作生命何以如此旺盛?何镜堂认为动力有三——对建筑的热爱、一批让他变年轻的可爱学生与创作带来的满足。

有人疑问,他不怕输吗?若以院士身份竞标落败,不会尴尬吗?这些对于何镜堂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所有重要的标,特别是国际招标,我都抢着去做,这种常常是不中的。”他说,“我经常跟学生说‘不要怕输,输多会赢的’。”学生们总是叹服于老师敢于竞争、敢于创新的精神,何镜堂的博士陈思瀚,就是其中之一。

5月20日凌晨2点10分,陈思瀚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凌晨两点多还在为一大早的汇报沟通准备和讨论,希望一切顺利。”配图,是伏在桌案前,用纸笔修改方案的何镜堂。

“用电脑画图我肯定不如年轻人了,但我可以对设计进行总体的引导和把控。”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的一线。未来,他希望紧跟时代的发展,用建筑作品记录激荡前进的中国。

人生三绝

三件挚爱作品

记录民族复兴轨迹与文化传承

从事建筑设计数十载,何镜堂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佳作无数,他心中挚爱只有三个——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和他的工作室,它们表现了从民族灾难到民族复兴的变革,以及建筑领域的文化传承。

“前两个作品反映了我们国家的两个年代,一个是民族灾难的年代,一个是民族复兴的年代。”于何镜堂而言,这两个作品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串联起了他八十有一的人生。

1937年底,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1938年初,何镜堂于广东东莞出生;2008年,中国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得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机会,何镜堂亦从人生低谷走向顺遂,以院士身份从零起步,重新奋斗。

何镜堂用建筑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发展完美契合。

除此之外,何镜堂工作室也是他挚爱的作品。

工作室原本是老中山大学的教师住宅区,其中六栋建于1932年,四栋建于改革开放前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它保护起来,谁也不敢动它,它就荒废了。”

是何镜堂通过10年改造,让这里重获生机。

房子的式样、颜色、肌理都不做改动,内里却成为宜居宜业的工作场所。屋外走动,可近距离感受岭南建筑的通透、圆融、灵动;走进室内,随处可见三三两两讨论设计的学生,安静却不失活力。

“我一生中所有获奖的作品,被人们记住的作品,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我最爱和我的学生在中间的玻璃房里讨论方案了。”工作室不仅是他和团队搞创作的地方,更多了一层传承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意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

他的家国情怀

中国馆何以中国?

响应了升腾的民族自信 象征了昂扬的中国精神

东方之冠的成功在于对传统建筑元素在时代背景下的升华。何镜堂用“古”意“新”风来诠释中国馆,他说:“我们的方案里有一种气在,响应了正在慢慢升腾的民族自信。”“中国馆之父”,这是何镜堂最显著的标签。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主持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时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近七旬,“如果我没有去竞标,就坐在评委席了。”

一向敢于竞争的何镜堂,不会让这样的“如果”发生。

作为中国的“第一件展品”,中国馆不仅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也承载了中国民众的无限期望。如何在浩若沧海的华夏文化中提取出最符合期待的一个,成为他和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通过几轮脑力激荡,何镜堂将中国馆的主题定为“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它必须表达热烈欢腾、雍容大度的泱泱大国气概。

如何完成这一精神表达?他选择用“中国器”。

层层评选,“东方之冠”从344个方案中脱颖而出——它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宛如“华冠高崇”。它整合了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传承经纬网络和中国架构的神韵,象征昂扬热烈的中国精神。

毋庸置疑,东方之冠很中国。在各种关于东方之冠的描述中,出现最多的是“斗拱”一词。斗拱,是中国古老木构建筑为了加强梁架的承重能力而发明的结构。建筑大师梁思成认为,“有如欧洲希腊、罗马建筑中的‘五范’一样”,斗拱是中华建筑文化、技术与美学“语汇”的关键。”

正如大多数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建筑所遭历的一样,从中标那一天,东方之冠即掀起巨大波澜,人们对其褒贬不一。

中国馆副总建筑师倪阳回应,这个方案的成功并不代表它一定是最好的,但它是最切题的,“建筑要表达中国文化,包含中国元素,但要用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有人说它像鼎,有人说像斗,还有人说像火锅,但没有人说它不像中国的。”何镜堂说,“假如一个馆设计出来放到美国也行,放到巴黎也行,或者放到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行,显然不是中国馆追求的。我们要的就是,一看,中国的。”

他的建筑思想

“一个好的建筑是有感情的”

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创作回忆

建筑不仅为人类提供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更承载着记录历史的作用。凝固的音乐、石头上的史诗,说的都是建筑的文化价值。

如何完成建筑的文化表达呢?通过数十年的创作、研究,何镜堂总结出“两观三性”的建筑思想,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他主持设计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就是他“两观三性”理念的最好体现。

汶川大地震后,广东东莞对口援建震中映秀镇。祖籍东莞的何镜堂,理所当然担起建设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的任务。

“我去陵园看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带他去现场的是当时的映秀镇镇长,镇长的家人也埋葬在陵园中。“所以我就想这个馆不仅是为了参观,更要考虑到当地亲历者、受难者的感受。”

经过审慎研究,何镜堂团队最终将设计主题定为“从记忆到希望”——既要还原大地震的情景,也要让生者看到希望,而支撑希望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好的想法,还得用好的建筑语言实现。

何镜堂首先利用当地的地域特性,把场馆设计为地景式建筑(建筑的一部分埋在地下),把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整个场馆分三层三个厅,从下到上分别是地震灾难厅、灾后重建厅和“5·12”警示录。地震灾难厅整层在地下,氛围沉重,墙面开裂的口子对准漩口中学;灾后重建厅表现抗震救灾历程,代表新生,开口处对着新城;“5·12”警示录回到地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此外,观众在进入每个展厅之前都会通过一个通天式的院子,从下到上分别是水院、石院和树木院子,“这样做是给观众一个情感转换的场所,通过不断跟天空进行沟通来调节情绪。我们把它称为空间序列。”

“一个好的建筑是有情感的,是要有场所感的。”无论是墙、地面、光线、颜色的处理,都是为了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情感,“我们希望参观者走完所有展厅,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希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

人物小档

建筑设计大家 何镜堂

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包括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他被称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又被誉为“中国馆之父”。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作为唯一的建筑师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新闻推荐

2019陕甲联赛本月开赛

昨天,记者从陕西省足球协会获悉,2019年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乙级联赛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草根足球”的新热潮,晋级的108...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