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宣传专栏 让更多科学家参与到科学普及中
本报记者张梅
“科学的普及应该渗透进对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
“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是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
……
近年来,大家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在科学普及中,如何把高端学术成果科普化,传播给更多公众,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5月15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陕西科技报社、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高端学术成果科普化座谈会在陕西科技馆举行。与会代表结合各自在科普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省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史志诚、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祁云枝、省心理卫生学会秘书长姚斌分别以《科研成果与科普宣传》《用文学和漫画给科学插上飞翔的翅膀》《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普工作》为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做法。
“我的理想是把我掌握的知识还给人民!”为了这个理想,退休近20年来,史志诚一直坚守在科普一线。他认为,科普是一种社会教育。传统的科普,立意较低,带有浓厚的“扫盲”色彩,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或结论的灌输,只是知识的普及。今天的科普,是科学的普及。科学的普及应该渗透进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科普作品必须有观点,以及对历史、哲学、科学的分析与展望。“科普作品既像是望远镜,把遥远的似乎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物拉近到眼前,让人惊讶于这么遥远的事物也和我们有着各种关系;又像是显微镜,把我们身边的已经熟知的事物放大十倍百倍,让人明白即使是最简单普通的东西,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因此,好的科普作品要富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和知识性。”史志诚说。
祁云枝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的优秀代表。她的原创科普作品精选《植物智慧》《植物哲学》《枝言草语》荣获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祁云枝提出,要用文学和漫画给科学知识插上飞翔的翅膀。从事植物研究与科普创作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尝试着让科普知识生动鲜活起来,通过植物带给人类的哲学启迪、植物与人的关系来传播科学知识。为适应读图时代的阅读需求,她还自学了漫画,尝试通过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漫画来展现各种植物的特点。“科普创作一定要激发受众的兴趣。许多有成就的植物学家,最初都是从好奇和兴趣中步入这一领域的,并且以这种心态从事植物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表示,优秀的科普作品,一定会体现出人文关怀,在创作时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如何运用新媒体提升科学传播效果,是当前科学普及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省心理卫生学会秘书长姚斌从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特点、新媒体环境下科普问题对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普工作。他介绍,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普形式,主要有数字科技馆、科技手机报、微博、微信、抖音、游戏科普等。“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科普内容中存在八卦谣言多、缺乏理性的情绪宣泄多、心灵鸡汤多、违背科学原理的生活常识多等问题。根据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新媒体传播的伪科学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他建议,面对这些情况,学会和专家们需要发出权威声音,打造专业学会品牌,更好地推进科普工作。
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党广录介绍,学术成果科普化座谈会是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重点活动之一,旨在引导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科学传播。他认为,高端学术成果科普化首先必须区分清楚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产业化、科普化。科研成果科普化是将科研成果中所包含的软性元素,诸如知识、思想、方法等,向社会介绍、推广和应用,虽然不一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包括对人们的思维、观念、行为、习惯等带来启发和帮助,以及对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广泛影响。”他说,“所以,科技工作者要通过擅长的方式,传播适合大众的科普知识。因此,科研成果科普化需要有传播链。科普传播呈梯度规律,既要有面向知识界和管理层的科普,又要有面向大众的科普。这是一种知识接力,随着知识接力棒的传递,科学与大众逐渐缩短距离,公众的科学素养也会随之提升。”
新闻推荐
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促进高质量成果大量涌现 陕西省最高科技奖奖金提至200万元
本报讯(记者张潇)5月23日上午,陕西省“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举行,解读《陕西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